第425章 知恩图报 水平挺高(第2页)

孙继业说:“那你给我……”

这时,徐宁在副驾驶探身说道:“三叔!你先给老黑牵下车,让它去狗窝旁边闻一闻。”

“诶,”孙继业转身对着郭儿说:“这是我朋友,先不给你介绍了,快让你媳妇回屋做饭吧,别因为这点事耽误。”

郭儿媳妇说:“三哥,那你不进屋喝口水啊。”

“啥时候喝都行。”孙继业一边爬上后车厢解开老黑的绳子,一边瞅着郭儿说:“你爸救的那俩孩子的爹妈过来没”

“过来好几趟,送了五袋大米、面和豆油……”

孙继业点点头:“还算有点良心,你搁林场咋样”

“挺好,领导对我挺照顾,平常没啥事,到了晚班的时候还给我找个伴儿,就是老王家那个二小子。”

“恩,那就行,有啥事去村里找我。”

“知道,三哥,自打我爹没了,你没少帮忙……”

“这才哪到哪,以前你爸搁山上还救过我,当然我也救过他,但我就是没想到他能这么没,诶,不说这事了。”

一个经常跑山的人,为了救俩孩子淹死在了水库,山和水是相辅相成的,但跑山人没死在山上,却死在了水中,咋说呢,挺他妈憋屈的。

“恩,三哥,你不用惦着,我家现在挺好,不缺吃不少穿的,孩子搁学校就交点书本费,剩下啥费用都减免了,我还搁林场有个稳定工作……”

孙继业牵着老黑在当院转了一圈,老黑自个就溜达到了狗窝里,鼻子闻着味,嗅着它的褥子和狗窝旁边的铝盆,老黑张嘴吐着舌头喘气,它倒不是热了,而是一种表达高兴的方式。

“三叔,给那个狗盆也拿着!”

孙继业听见后,先将破褥子拽出来,再伸手捡狗盆,起身牵着黑狼往门口走,停下脚步转身道:“郭儿,这俩东西我拿走,你啥时候有工夫去趟村部,村里搁北山开了两块地,我和书记说过了,给你家孩子留了三亩。”

“啊!三哥,谢谢嗷。”“别客套。”

待孙继业将破褥子和狗盆扔进后车厢,再将老黑拴在栏杆上,他就钻进了驾驶室,与郭儿点个头挥下手,便驱车离开了。刚才徐宁一直在关注孙继业和郭儿唠嗑,短短两三句话,全是人情世故。

为啥老孙家搁三道河能站住脚,能服众原因就在于老孙家人办事容易让人折服,为群众争取好处、不贪图群众针线、实实在在为家乡做好事,这就是服众的原因!

前世徐宁在南方见过有些大家族相当团结,村中的年轻人发生口角、或是大打出手,父辈几乎不会管,但若是俩个村的年轻人发生口角,最后基本会沦为两个村之间的矛盾。

更有因为水源问题组织村战的,拍死两三个都纯属正常……

那么为啥东北这头很少有俩村之间发生大的矛盾呢一是村中有姓氏血缘关系的很少,这是因为那14年战争的原因,人都牺牲在了战场,现在的东北人大多数都是后过来的。

二是因为这边确实是资源丰富,不缺水源、食物,徐宁听说过有被冻死的,但真没怎么听说过饿死的。

三是这头的人都知道生活不容易,对于外来人都保持着善心,能帮一把是一把的态度,所以遇见事了,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真要是逼到一定地步,那就没招了……

对于是否有饿死的、是否有心眼坏的人、是否有孬种,这种事千万别拔犟眼子,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哪里都有被饿死的人。

老孙家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孙继业的父母都参加过抗联,爷和二爷跟着老帅打过卧龙山上的绺子,再往前追溯祖宗一直能到明朝……

东风140沿着小道往前行驶,由于有些坡度,再加上道路颠簸,刚吃过豆腐脑的王虎有点晕车了,他扶着栏杆连连干呕,却啥都吐不出来。

徐宁瞅着道路两侧的老林子,问:“这片林子是后种的吧”

“嗯呐!之前说要搁这修个飞机场,但最终没落实,树都砍伐光溜了,咋整只能重新组织人栽种,当时忙活种这片林子,我大哥找了俩村人,连续干了三个多月。”

孙莲芳笑说:“就因为这事,我大爷才被调到市里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