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慈禧巧计掌权
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860年至1861年,英法联军于 1860 年攻入北京,野蛮地火烧圆明园,对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进行大肆劫掠并焚毁,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861 年咸丰帝病逝于热河,随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击败顾命八大臣,开始垂帘听政,逐渐掌握清朝最高统治权,深刻影响了晚清的政治走向。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860年,朱塞佩?加里波第率领 “红衫军” 进行了着名的西西里远征,成功占领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为意大利的统一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1861 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王国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成为意大利国王。1861 年 4 月,南方邦联军炮击萨姆特要塞,美国南北战争正式爆发。186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一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李大钊有诗道: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还有着名的雨果写到:有一天有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大肆掠夺,另一个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英格兰。
话说这曾国藩呐,正为李秀成带着大股太平军连克德州、宁国的事儿发愁呢。鲍左军还没到,他这边紧锣密鼓地布置戒严呢,突然就接到京里八百里排单,催他赶紧率兵去勤王。曾国藩心里纳闷啊,这北京到底出了啥大事儿,这么急吼吼地让我带兵过去?
咱得把这事儿前因后果给大伙唠唠。上回签了《天津条约》,按规定得到第二年去调换。第二年呐,英国带着法、美、俄三国,开着军舰就往天津来了,说是来遵议和约。巧了,僧王格林沁正在大沽修筑炮台呢,远远瞧见洋人的军舰飞过来,赶紧派人出去,跟各国使臣打招呼,说大沽这儿正在设防呢,麻烦各位从北口绕一下,从那儿驶入。
大多数国家都挺给面子,说行啊,没问题。可就这英国舰长卜鲁士,那叫一个横,死活不听,偏要从大沽往里闯,还把咱设防用的炮全给轰裂了。英国军舰带头往里冲,后面那三国军舰也跟着凑热闹,陆陆续续都开进来了,然后还嚣张地竖起红旗,这明摆着就是要跟咱中国开战呐。
僧王一看这架势,赶紧传令,告诉大伙别轻举妄动,等外人逼近炮台了,再动手还击。谁知道这英国人真是不识好歹,闯进港口就把咱设的埋伏全给毁了,接着就进攻炮台。咱守兵也不含糊,奋起还击,一下就击沉了好几艘英国军舰,其他没沉的也都被打得伤痕累累,动弹不得,就一艘船没受伤,灰溜溜地跑了。这场仗下来,英国兵死了好几百,咱这边台弁也牺牲了好几个。不过美国公使若翰还算守规矩,按约定改道走了。
清廷这边呢,打了这么个胜仗,可高兴坏了,都在那儿偷偷庆祝呢。嘿,哪知道英国人咽不下这口气,在广东香港又忙着修船,一心想着报复。到了咸丰十年六月,又带着军舰气势汹汹地直扑天津。僧王格林沁多精明呐,料到英国人肯定还会来袭击大沽,赶紧派重兵把守大沽,还偷偷在那儿埋了地雷、架好大炮。
可万万没想到啊,英国人使坏,花钱买通了汉奸,把各个港口的情况摸了个底儿掉。清兵还以为英国人上次吃了大亏,这次肯定疏忽了,哪晓得人家早就把咱虚实摸得透透的。英国人趁着夜色,坐着舢板小船偷偷摸进港口,把地雷全给挖走了,一路畅通无阻,接着就带着大军舰长驱直入。
副都统德兴阿带兵迎战,可打一仗输一仗。英法两国联起手来,带着一万八千多号人追进港里。也是巧了,正赶上潮水退了,他们的船都陷在那儿动不了了。这些洋人怕清兵趁机攻击,赶紧竖起白旗,假惺惺地说要和谈。僧王格林沁一看,还真以为英国人回心转意要求和了,就放松了攻击。结果过了几个小时,潮水又涨起来了,英国人马上开着船靠岸,舍了船上岸,英法联兵排成一大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厉害的枪炮。
就听一声号令,好家伙,众枪齐发,那阵仗,一下就把咱三千铁骑打得七零八落,最后就剩几个人逃回去了。僧王这才明白,自己中了洋人的诡计,气得不行,直怪自己失策。英法联兵呢,得手之后,又从后面攻打北炮台。这时候,提督乐善挺身而出,上前迎敌。
这英国兵太缺德了,扔开花炮弹,一下就扔进了火药库。这可不得了,“轰隆” 一声巨响,守台的兵被炸得飞起来,连炮台都给轰塌了。可怜乐提督,被这炮弹一炸,连尸骨都找不着了。僧王一看这情况,亲自去守南炮台。
朝廷下旨让僧王退兵,僧王退到张家湾的时候,正好碰上大学士瑞麟带着九千旗兵出来防守。僧王就说了:“我守南炮台,本来能好好抵制洋人,怎么突然叫我退回来呢?我实在想不明白。” 瑞麟回答说:“顺亲王端华、尚书肃顺他们都主张和议,现在已经派侍郎文俊、奥海关监督恒祺去天津议和了。”
这话说完没一会儿,就有人来报,说天津被英法兵给攻陷了,文俊和恒祺两人也被拒了回来。朝廷没办法,又派桂良去。桂良到了天津,英国人就开出条件了,第一要增加军费,第二要天津通商,第三要各国公使带着几十号洋人进京城换约。桂良赶紧把这事上奏给咸丰帝,咸丰帝一看,那是严词拒绝啊,还下令让僧王和各个港口的守将加强戒备,严防英国人打进来。
英国人一看和议没成,就增兵从天津往北,在河西一带捣乱,京城内外都乱了套,人心惶惶的。有的人就跟咸丰帝说,让皇上您赶紧去木兰,先避避敌人的风头;有的人又说皇上可不能走。大伙七嘴八舌,意见不一,咸丰帝也拿不定主意了。等到胜保带着勤王的兵来了,出去抵抗,结果打了败仗。
这下英国人更嚣张了,带着洋兵直往京城冲。咸丰帝被几个奸臣一怂恿,就决定往北跑,这叫 “北狩”。于是带着皇后、贵妃、皇子载淳,还有那四春娘娘,收拾好东西,在咸丰十年八月八日就出发了。还任命恭亲王奕沂留守京城,僧王瑞麟、胜保他们的军队还驻扎在城外防守剿敌。恭亲王又让恒祺赶紧去找英国公使谈和,可这时候英国公使正带着洋兵放火烧圆明园呢。恒祺赶到那儿,求他们别放火,英国公使就随便敷衍了几句。
恒祺没办法,回去向恭王汇报。恭王又派桂良去请法国公使从中调解,经过再三商量,英国公使提出了条约。除了咸丰八年原来议定的五十六条之外,又增加了好几条。恭王实在没辙,只好答应,就和英国公使换了约,然后把这事儿上奏给咸丰帝。这时候咸丰帝已经到热河了,听到这消息,心里直叹气,也没办法,只能降旨同意。英法和约签好了,他们各自带着军舰退出港口,这事儿才算暂时平息,这就是《天津专约》。外患稍微平定了,朝廷就传旨禁止勤王的兵进京城,这事儿咱先按下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