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春闱(第3页)

 随后……

 就是诗词歌赋的内容。

 这是一道极为人性化的考题,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写出自认最好的诗词,或者赋文就行了。

 “啧!”

 孙志高当即就乐了。

 当即稍事休息,手腕实在是有些酸胀难忍,倒是不急于一时动笔。

 而且……

 正好可以思考一下,要在考卷上留下什么?

 其实……

 也就是在诗词上面纠结罢了,至于赋文?留给孙志高的选择已经不多了。

 十大名赋当中。

 除了前赤壁赋,还有秋兰赋外,早就已经出现在历史当中。

 为此……

 孙志高能动笔的也就只有秋兰赋了。

 其同样是咏物抒情,符合孙志高的风格,同爱莲说比较相似。

 等孙志高歇息完毕……

 当即在考卷上,写下了一行行规整漂亮的字体。

 秋林空兮百草逝,若有香兮林中至。既萧曼以袭裾,复氤氲而绕鼻。虽脉脉兮遥闻,觉熏熏然独异。

 予心讶焉,是乃芳兰,开非其时,宁不知寒?

 于焉步兰陔,循兰池,披条数萼,凝目寻之。

 果然兰言,称某在斯。

 ………………

 予不觉神心布覆,深情容与。析佩表洁,浴汤孤处。倚空谷以流思,静风琴而不语。歌曰:秋雁回空,秋江停波。兰独不然,芬芳弥多。

 秋兮秋兮,将如兰何!

 整篇赋文描绘秋林空寂、百草凋零的景象。

 有幽香传来,寻香而去,才知道不合时宜开放的竟是芳兰。

 虽然已然半谢却仍挺全枝的兰花,它像在等待采摘者,若不是风吹香动,可能连幽居之人都难以发现它。

 抄书,总比写书要少耗费心血,速度自然要快上不少。

 至于这篇赋文的质量,那更是无需质疑的事情。

 自从亲眼目睹十九岁的苏轼,在樊楼当中作出念奴娇过后,孙志高对于剽窃就少了许多顾忌。

 不是?

 他一个十九岁的人可以感慨万千,除了没有明显特征的,孙志高都敢抄。

 只是……

 诗词写的很顺畅,可接下来的策问就很难受了,其题目赫然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出自《尚书·大禹谟》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艹!”

 孙志高直接绷不住了。

 他讨厌命题作文,尤其是还是议论文,这不是要了他的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