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玉皇!(第2页)

 人力需求降低了,生产效率提升了,单个克隆体能发挥出来的作用自然就会成倍提升。

 自己便可以在克隆体数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之下,再度大规模提升总体生产力。

 除了这100个分行业工业ai之外,李青松还打算训练出一个总ai,由这个总ai来管理和协调下属的100个分行业ai。

 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出于在不同星球建设分基地的考虑。

 因为通讯延时的存在,李青松无法实时控制位于其余星球的克隆体,工业生产便无法进行。

 这样一来,自己还怎么开发其余星球?

 有了ai技术,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

 到时候,自己便可以将实时性要求较高且较为基础的工作全部交给ai去做,自己部署在那里的克隆体只负责输入决策即可。

 就比如此刻李青松打算开发的敌神星,在他的规划之中便是这种模式。

 譬如有100台挖掘机,自己只需要做出“五个小时后去挖一个大坑”这个决策,并通过克隆体将相关指令输入到ai之中即可。

 ai则会去控制着这些挖掘机,在对应的时间点去完成对应的任务。

 因为这些决策对于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缘故,就算有通讯延迟也无所谓。

 最多效率会降低一点而已,但没关系,到时候多造几座工厂就能补回来。

 这便是李青松对ai技术如此重视的原因所在。

 此刻,伴随着一座又一座超算建成,伴随着光纤化改造的完成,以及对每一座工厂智能化改造的完成,那些工业ai终于可以投入到使用之中了。

 第一座尝试智能化运行的工厂,是一座钢铁厂。

 在钢铁工业ai的控制之下,李青松将所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岗位都交给了ai去执行。

 于是,在无人参与的情况之下,矿石被自动送入到了破碎车间,然后完成清筛、分离、清洗等作业,又被送入到了冶炼炉之中……

 克隆体们的工作则从生产者变成了决策者、监督者以及维护者。

 他们监督、维护着这一条体系的运行,处置各种突发意外,修理各种破损部件,并通过与李青松的意识连接来获取最新的决策然后将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