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一点惊喜(第2页)

以需要运送的物资本身作为屏蔽层,便为最核心处的中微子望远镜营造出了足够纯净的环境,让它就算是在太空之中也能正常运转。

因为中微子望远镜有16座的缘故,这种球形货船,李青松便也需要建造16艘。又因为中微子望远镜大小不一、工作目标和探测方向不一的缘故,这每一艘球形货船都需要专门设计。

解决了中微子望远镜的问题,接下来便是粒子对撞机了。

在这里,李青松又遇到了一些困难。

粒子对撞机的外形可以分为环形与直线两种。环形的还好说一些,大不了造一艘圆环状的飞船也就是了。

但直线型的粒子对撞机就有些难搞。

它实在太长了。

最长的一个,其长度甚至有30公里!在此之前,李青松所建造的尺寸最大的飞船,长度也不过6公里而已。这一下子就扩展了五倍。但这也没办法。

运输阶段可以将其拆卸运走,等到它要工作的时候,总不能就让它以百分之几光速的速度暴露在星际太空中吧

总得造一艘飞船把它装起来才行。

没办法,李青松只能再度设计了一种竹竿状的飞船,令其自备动力、防护力,连带着还造了设备间、观察室、超算基地、人员后勤基地等等,将这一台粒子对撞机容纳了进去。

因为这飞船实在太长,又太细的缘故,其推进器方面必须要经过特意的设计,推动力必须严格保持一致。

普通的飞船,因为自身便具备合适的力学结构,哪怕推进器出力略微不一致也没关系,船身强度会屏蔽掉这个问题。

但这艘“竹竿”飞船,推进器推进略微不一致的话,可能就直接断掉了。

经过一连串的测试、改进,等等等等,耗费了好大力气,李青松才算是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之相比,那些环形对撞机倒是没怎么麻烦。

解决了对撞机,接下来就是引力波探测器了。

相比起粒子对撞机,引力波探测器更加麻烦。

粒子对撞机或者是长条状的,或者是环形的,结构都比较简单。但引力波探测器是“7”字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