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炼金”(第2页)

这其中的变数实在太多,连李青松也无法百分百确定。

一边细细观察着牛郎星系之中的一切,不放过任何机会的提升着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着自己对于星系演化的了解,一边操纵着庞大的舰队进行着全功率的加速。

时间慢慢的流逝着,转眼间便是6年多时间过去。

这时候,李青松的舰队航速已经提升到了光速的4%,约1.2万公里每秒,与牛郎星的距离已经扩大到了一万多亿公里。

从这里看到的牛郎星,视星等仍旧高达-10等,仍旧足以将物体照出影子。

如果换做太阳的话,在这个距离上虽然仍旧明亮,却已经无法再照出影子了。

4%光速的航速,已经与之前离开太阳系之时的最高航速持平。

但此刻李青松的舰队仍旧没有停止加速,仍旧在维持着全功率的,每平方秒0.06米的加速度。如此又持续了约3.2年,这一支舰队的航速达到了光速的6%,也即每秒钟约1.8万公里。这已经与李青松当初所设定的航速持平。但此刻,李青松仍旧没有停止加速!

庞大的舰队仍旧在增加着自己的速度,再度持续了约3.2年的时间。

一直到舰队航速达到光速的8%,也即约每秒钟2.4万公里之时,那持续工作了十几年时间的推进器才同时关闭。

加速停止,惯性航行开始。

对于电弱文明来说,8%光速的航速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粒子撞击问题,单单是燃料就不足以支撑。

但仅仅在牛郎星系中,如此之短的科技发展时间,且还是工业生产以及量电超算研发过程中,李青松分出的一小部分脑力,对于之前太阳系迁徙过程中所积累的那些猜想与突破的整合,便令舰队的整体性能提升了5%以上,打下了加速到如此之高航速的基础。

之后,20倍于太阳系迁徙舰队的规模,去除燃料之后,五倍于之前所携带的额外物资,为舰队打下了物质基础。

至于粒子撞击问题

关系不大。

进入惯性航行状态后,李青松立刻派出了大量机器人和克隆体,乘坐着特制的飞船,将一卷卷的“塑料布”从仓库之中取了出来,然后像是手机贴膜那样,贴在了每一艘飞船的外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