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彩虹之门
第223章 力大砖飞(第2页)
这数十亿个光电倍增管所产生的数据最终全部汇聚到一座专门为其建设的超算之中,用以分析和甄别数据。
再搭配上其余的各种设施,单单这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而已,李青松便总计挖掘了十几亿吨的土方,将这颗矮行星上的一条峡谷都全部填满了。
除去耗费巨大的前期建设之外,单单是后期维持,李青松便不得不在这里放置了约一万名克隆体,同时,再额外抽调了十万名克隆体的脑力,让他们除了思考有关这座探测器的事情之外,别的什么都不做。
但就算如此,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一座质子衰变探测器怎么够用
不要忘了,1036年仅仅只是质子寿命的下限而已。它的真正寿命是多久,此刻李青松并不知道。
万一它的寿命是1046年呢这样的话,从概率学方面来看,一年时间内,这台探测器探测到一次质子衰变事件的概率便仅有数亿分之一了。就算它的寿命没有那么长,李青松也需要考虑更多额外的事情。就算李青松已经尽可能的提升了精度,也不可能做到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极有可能就算发生了质子衰变,也会被探测器遗漏,或者误判为中微子事件。
就算李青松能精准捕捉每一次质子衰变事件,想要研究透彻质子衰变的过程,也不是区区一次观测就能确定的。
那需要数十万次,乃至数百万、千万次的反复观测,才能真真正正明确它的全部模式和过程,最终将其化作理论,补充到自己的大统一公式框架之中。
这样的话,一台探测器怎么够
事实上,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探测方面,规划的探测器不是一台,不是十台,而是1000台!
精度不够,概率太低,那就数量来凑!
换做普通的电弱文明,这种超大型的大科学装置,一整个文明可能造个三四个就差不多了,再多便支撑不起。
就算工业基建能力可以撑住,人才储备方面也支撑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