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征服者的转变(第2页)
在一次例行的朝会中,康熙帝特意让征服者在朝堂上发言,讨论江南的治安和财政问题。康熙帝看着他,似乎在观察他的表现。而朝中的一些大臣,则在议论中不时投去冷眼。征服者站在台前,目光深邃,心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为改革而斗争,他知道,自己此刻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朝堂上每一位大臣的立场,也会直接影响康熙帝对他未来的评价。
“陟罚臧否,非一时之功。”征服者开口道,他将这句诗放在改革的背景下,试图通过这一古训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改革,虽然急功近利的效果不易显现,但必须始终保持耐心。朝中一些大臣担心地方不稳定,然而真正的危险在于若我们过度放纵豪绅,任由他们左右地方事务,这种局面迟早会危及清朝的长治久安。”
征服者的这一番话引起了朝堂上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征服者过于理想化,尤其是他对于地方改革的急功近利,不够考虑长远。而康熙帝则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桌案,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康熙深知,征服者所面临的困难,并非仅仅是治理江南的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国家治理难题——如何平衡地方豪强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如何在不破坏大清根本政治框架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如何避免改革过程中社会动荡的加剧。康熙已经逐渐意识到,征服者是可以承担起这一责任的,但他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却超出了康熙一开始的预期。
随着征服者的改革步伐越来越大,江南的一些地方豪强的反应愈加激烈。特别是在征服者提出土地征收计划和赋税改革之后,许多土地富庶的士族开始联合起来,秘密组织反抗力量。一些地方的官员,在与豪绅阶层的勾结中,选择性地执行康熙帝的命令,阻挠征服者的改革措施。这些反抗力量逐渐积聚成更大的威胁,康熙帝对这些动静也逐渐敏感起来。
然而,征服者并未因此动摇,他依然坚信,只有通过土地改革,才能真正实现贫富差距的缩小,才能让百姓真正感受到清朝政府的关怀和公平。他清楚,土地问题是当时中国最根本的社会矛盾之一,只有通过制度的创新,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消除对社会发展的根本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