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大名府古城的青石板路上
征大人漫步在大名府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心中满是对这座古城历史故事的探寻之情。
大名府古城,始建于明建文三年(1401 年)。遥想当年,漳河与卫河一同泛滥,宋大名府故城不幸被淹没。明成祖朱棣命都指挥佥事吴成于御河北岸重建此城,这便是如今我们所见的大名古城。
征大人首先来到了古城墙下,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城墙,虽历经风雨和多次修缮,却依然巍峨耸立。土垣构成的城墙占地约 1.5 平方公里,周长 9 里 18 步,高 3.5 丈(约 11.67 米),宽 2.5 丈(约 8.33 米)。城墙四周各设一门,城门的命名颇具深意,按照儒家的“仁、义、礼、智”道德观念,东西南北四门分别被命名为“体仁”“乐义”“崇礼”“端智”。征大人抚摸着城墙上的砖石,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厚重。
沿着城墙漫步,征大人来到了城南门下的文峰塔。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六角形五层实心砖塔,高 2 丈(约 6.67 米)余,虽不算高大,却以其独特的姿态成为城内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征大人仰望着文峰塔,心中思索着这座塔在古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
走进城内,征大人被大名府在《水浒传》中的诸多故事所吸引。这里曾是“汴京城杨志卖刀”“青面兽北京斗武”“宋江兵打大名城”“吴用智取大名府”等精彩情节的发生地。这些故事让大名府在历史的长河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这座古城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征大人又听闻,大名府在历史上曾多次遭遇洪水的侵袭,历经沧桑。明建文三年(1401 年),漳河和卫河洪水泛滥,大名府故城被淹没,治所被迫迁至艾家口(今大名县县城)。经过明清两个朝代数百年的努力,才筑成了如今这座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
在古城中游览时,征大人还了解到近年来考古队对大名府故城遗址进行了多次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诸多遗迹。这些发现为研究大名府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让人们对这座古城的过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夕阳西下,征大人缓缓走出大名府古城。他回首望去,那古老的城墙、城门和塔,在余晖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重。这次游览,让他对大名府古城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他对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充满了敬意。
征大人深知,这座古城承载着无数的记忆和情感,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他相信,这座古城的故事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下去,永远流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