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玄冥宝鉴摸鱼弯
第169章 伏火寒蛭(第2页)
赵主任笑了笑,也把衣服脱了拧干,搭在木头上晾起来,笑着说:“弈同学说的没错,传世《山海经》全书篇幅不大,是你所言的十八篇。
其实《山海经》在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最初只着录有《山经》五,《海经》六,《荒经》二,共十三卷,并将其列为“数术略”中“形法”类之首。但所列仅类目,内容早佚。
而班固,并不是《山海经》真正的作者,创作年代早不可考,据传是战国中后期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但经历春秋战国,秦王焚书,楚汉争霸,到东汉年间,失传的东西更多。
这么说吧,你知道苗疆的‘蛊’吗?那就是《异虫志》残篇中流传出来的。”
我点点头,‘蛊’这种虫子耳熟能详,说:“这个我知道。”
赵主任指着脚下的冰晶,继续说:“《异虫志》中所记载,伏火寒蛭者,生于极寒之地,栖于冰尸口舌。其形如蛭,小如尘埃,通体晶莹,似冰玉雕琢。生性阴寒,触之则霜结,然其体内蕴一缕阳火,可御极寒而不僵。
又逐火而食,偶遇活物,则附其身,吸其精血,顷刻冻毙。故名“伏火寒蛭”。
传闻伏火寒蛭千年一蜕,蜕时赤纹大炽,寒热交冲,为之崩裂。得其蜕者,可炼为丹,服之御寒暑,通阴阳,然极为罕见,世人莫能得之。
北荒之民畏之如神,不敢近其栖息之地。若有犯者,必遭寒蛭群起而攻,化为冰雕,永世不化。
我在南极科考时,曾在冰层中挖出一具骨尸,有个队员不小心破开古尸头颅,这些东西才飘了出来,死了好多人。唉,后来拿到站里分析,发现这些小东西构造很特别,体内的结构好像能从空气中剥离氮气,并压缩成温度极低的液氮。可死亡后短短几天时间,这些小东西就像水一样化掉蒸发了。
后来我也是找了很久的资料,才从《异虫志》的残篇中发现它究竟是何物的。”
听赵主任说完,我跟王鑫鹏对视一眼,真想摸摸他丈二高的光脑门。
水蛭、液氮、逐火?
都什么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