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的起始线面若桃花

第4章 特殊群体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构建

第4 章 特殊群体艺术创作的评价体系构建

 在特殊艺术教育的宇宙创艺理念下,林晓和苏然认识到构建科学合理的特殊群体艺术创作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不仅能为特殊群体的艺术发展提供方向,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促进特殊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多元化的评价指标

 打破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除了艺术技巧的考量,如绘画的色彩运用、线条流畅度,音乐创作的旋律、节奏等,更注重特殊群体在艺术创作中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例如,对于一位自闭症儿童的绘画作品,即使其技巧可能并不成熟,但如果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情感和视角,也应给予高度评价。同时,考虑特殊群体在创作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自我突破,将这些纳入评价范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和探索。

 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强调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关注特殊群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观察他们在构思、创作实践、修改完善等各个环节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发展。例如,记录一位肢体残疾的特殊群体成员在使用辅助工具进行艺术创作时,从最初的不熟练到逐渐熟练掌握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和创新精神。同时,结合结果性评价,对最终完成的艺术作品进行综合评估,全面了解特殊群体的艺术创作成果。

 三、多主体参与评价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特殊群体自身、家长和社会专业人士等。教师从专业教育的角度给予指导和评价,特殊群体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反思创作过程和成果,家长则从家庭支持和观察的角度提供反馈,社会专业人士如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等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专业见解。例如,组织特殊群体艺术作品展览,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评价,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认可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