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水利功成,盛景来临(第2页)

 当沐春的佩刀架在周世昌脖子上时,运河方向忽然传来隆隆炮响。

 这是李明与沈万三约定的信号——三十艘满载合格建材的货船已趁着夜色入港,桅杆上悬挂的却是周家商队的旗号。

 那些试图在码头闹事的地痞,早被混在力夫中的锦衣卫按倒在货箱之间。

 七日后,当最后一段引水渠贯通时,宋讷捧着结霜的铜壶来寻李明。

 老尚书的手在壶身某处凸起轻轻一按,暗格里滑出的密信盖着汝阳王的私印——原来那日屏风后的剑客,竟是扩廓帖木儿派来探查水利机要的探子。

 "大人请看闸口。"工匠头目突然惊呼。

 众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晨雾中渐次升起的七十二道水闸竟在霞光里拼出北斗七星图案,这是李明参照现代流体力学设计的防汛系统。

 那些曾被征调农民抱怨的"无用沟壑",此刻正将春汛的激流化作绵密水网,灌溉着下游万亩刚播种的麦田。

 暮色四合时,李明独坐在新筑的观澜亭中。

 掌心的星火陶罐已冷却如常,他却望着石桌上那封来自凤阳的密报出神——朱元璋亲笔批红的奏折里,关于"擅调卫所兵"的质问朱砂未干,而夹层中沐英传来的消息显示,应天城某座王府昨夜抬出了三具裹着泉州苎麻的尸体。

 晨雾未散时,十里八乡的百姓已挤满河堤。

 老农颤巍巍捧起湿润的褐土,浑浊的泪珠砸在抽穗的麦苗上。

 三个总角孩童赤脚奔过石砌的导流渠,脚丫溅起的水花里映着七十二道闸口的倒影,恍若银河坠落在人间。

 "北斗镇山河!"不知是谁先喊出这句,声浪从观澜亭漫向新筑的堤坝。

 穿短褐的力夫们将丈量竿倒插进土里,竿头系着的红绸带在春风中连成赤色波涛。

 沐春按着刀柄的手终于松开,昨夜藏在闸门凹槽里的十二枚火雷,此刻正在他怀中化作冰凉的铁疙瘩。

 宋讷捧着结霜的铜壶站在人潮外围,壶嘴溢出的水汽凝成细小冰晶。

 当第七个老妪将绣着"李青天"的帕子塞进他袖中时,这位古板尚书突然剧烈咳嗽起来——三日前暗格里那封盖着汝阳王私印的密信,此刻正在他贴身的鱼鳞锁子甲里发烫。

 "大人该换药了。"

 清泠嗓音混着沉水香飘来时,李明正俯身调试青铜浑天仪。

 绣着缠枝莲纹的素帕轻轻按在他结痂的虎口,帕角用银线勾出的星斗图案,与浑天仪上二十八宿的刻度严丝合缝。

 他不必抬头就知道,那双缀着珍珠的翘头履尖,此刻定然朝着北斗天枢星的方向。

 沈芷衣指尖扫过他掌心的星火陶罐,罐身暗纹与女子腕间翡翠镯的荧光交相辉映。

 半月前在漕船甲板上,正是这双手将淬毒的弩箭按进江水,救了他一命。

 此刻她发间金步摇垂下的东珠,随着人群欢呼的节奏轻晃,在李明玄色官服上投下细碎光斑。

 "沈姑娘可知这闸口玄机?"李明忽然握住她欲缩回的手,引着那根青葱玉指点向水闸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