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王天香瞳

第397章 军事安排,兵分三路(第2页)

 

在他大军出发之际,镇北王府发出公告安抚民众,正值秋收之际,必须保证秋收顺利进行。

 

关宁到来北方之后,号召军民一心开荒种地,恢复生产,而今到了收获季节。

 

打仗就是打后勤,必须要保证补给供应。

 

这次起兵是顺势而为,镇北王府在北方的威望底蕴起了极大作用,得到很大支持。

 

甚至很多城民百姓都主动要求参军,但目前关宁还没有征兵的打算,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北方现在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

 

这才能为他提供后勤支持。

 

这场内战没有几年是不会结束的,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梁州州府,名为梁城。

 

在关宁率大军出发时,他起兵的消息已经传来!

 

这里有着一支三万大军驻扎,主将为关子安亲信部属于辛。

 

于辛现年四十岁,曾经是一个地方县令,已经任职多年并无上升可能,一次关子安回京停宿在这个县城,当时负责接待的就是于辛。

 

一番交谈后,他发现于辛这个人不错,有才干有学识,回到京城后就把于辛调到了安北军。

 

当时的关子安如日中天,调用一个人也只是一句话的事情,朝廷各个衙门都会配合他。

 

于辛的命运被改变了,从县令转到军中,并且很快得到重用,关子安显然是为了培养亲信,他也确实有些才能。

 

当关子安发现他在安北军中威信渐失时,便把于辛安排到了梁城!

 

有知遇之恩,于辛对关子安极为忠诚。

 

“大将军情况如何,可有他的消息?”

 

于辛最担心的就是关子安的安危。

 

“具体情况不知,但传出来是大将军给镇北王写的征讨檄文。”

 

“胡说八道!”

 

于辛怒声道:“大将军怎么会给镇北王写征讨檄文,他一定是被逼的。”

 

“当前情势镇北王起兵,想必很快就会攻打过来,我等必然无法坚守,我们撤退吧?”

 

“撤退?”

 

“不!”

 

于辛怒声道:“为报大将军知遇之恩,我也绝不会后撤……”

 

什么罪名都能有,唯独这个不能有,否则等你造反成功后,别人就会以此来抨击。

 

看起来这就是一份讨伐隆景帝的檄文,这跟直接造反也没什么区别。

 

但却在檄文末尾做了个总结,隆景帝之所以做出这么多恶事,主要是因为有奸臣在身边蛊惑,所以我才要清君侧。

 

这样整篇檄文的性质就变了。

 

可真是这样么?

 

用大量的篇幅主要说明了隆景帝的罪名,让人们潜意识的就认为他是昏庸无道,这些可不是旁人想蛊惑就能蛊惑的。

 

本质上其实是污隆景帝声名,但谁也找不出任何毛病。

 

因为提出的罪名都有理有据。

 

比如他先是信佛,引起佛教大兴,各地官员为了奉迎而广修庙宇,结果你又改信了道教,庙宇拆除修为道观,这一来一回不是劳民伤财?

 

关宁亲自审核过后,做出些轻微的修改,再找不出任何毛病,然后正式发布!

 

此檄文发布之后,立即引起极大震动!

 

原本人们就一直在关注着。

 

朝廷下达圣旨至今已有一个月,而今终于有了定论。

 

其实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意外,谁被逼迫到这种程度能没有点脾气?

 

尤其是在知道关重山及镇北军遇难的真相后,更是义愤填膺!

 

他们没有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因为在檄文中写的很详细,每一个证据,每一个事件的节点都写的清清楚楚。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这篇檄文是关子安所写,其上有他的签名,据说是关子安自知罪孽深重,便主动交代了所有问题。

 

在刻意安排下,很快传遍。

 

北方民众本就因朝廷对关宁的压迫而不满,现在更是彻底引爆……

 

关宁极高的威望发挥了作用,得到了民心民意的支持。

 

至少在北方是这样。

 

而在此同时关宁也快速展开军事行动,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北方六州占稳,这是他的根基所在!

 

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回头路,他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否则就是万劫不复……

 

三十五万大军,有四万分在云州等镇北王府主要城池地域,接管城防治安,防止有动乱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