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王天香瞳

第553章 军屯制(第2页)

 

所以北方暂时无碍。

 

“您确定吗?”

 

“确定。”

 

杨素再一次询问确认,在他们看来北方游牧蛮族的威胁可比魏梁二国威胁更大。

 

毕竟不是同族。

 

不过也奇怪,大康内战这么久,经历如此大的变故,蛮族那边竟然没有任何动静……

 

应该是陛下曾经对蛮族打击太大了,对其造成重创,让他们一时恢复不了……

 

如果是这样那还好一些,同时应对三方就太难了。

 

“以我们现在的粮食储备,恐怕无法供应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啊。”

 

薛怀仁开口道:“这才是最关键所在。”

 

众人点了点头。

 

打仗就是打钱,主要是现在的国力无法负担。

 

“这些军队去了边境,不止是要担负守卫之责,还要开荒种地!”

 

“军屯制?”

 

“嗯。”

 

对于这个制度众人并不陌生,当时关宁在兵部轮值时,首次提出了这种制度,并且很快被朝廷采纳。

 

自给自足,闲时为农,战时为兵。

 

对于当权者来说,这种诱惑太大,可未实行太久,就起了战争,所以搁置。

 

关宁准备实行了。

 

军屯制确实存有弊端,但在初期能够极大缓解粮食压力,大康经过长时战争,人口减员严重。

 

怀州,源州一带,自之前魏梁二国进犯战争之后,就未真正恢复过,那里有大量的土地。

 

任何制度都有利有弊,关宁能够依据历史经验,制定的更加完善。

 

军屯制是解决新朝初期,军队粮食供应的最好方法,也能对农业发展起到好的作用。

 

这种制度起源于明朝,推行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最终走向衰落是因为这种军屯是建立在对军籍户口百姓的残酷剥削之上的。

 

军屯出产的粮食除了自食外,还必须缴纳朝廷,后期屯田被很多宦官占据,却依旧让军户缴纳,这种剥削太严重。

 

关宁知晓利弊,就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这是一间普通的屋子,只是面积略大一些,正中摆放了一张长桌,在北墙上则是贴了一张诺大的地图,其上绘制着大康与周边邻国,主要是边界部分清晰一些。

 

此刻围着桌子,已经坐了一圈人。

 

居中的是关宁,另有庞青云,郝仓,费申,杨素,费田等军机大臣。

 

还有内阁首辅薛怀仁,次辅公良禹二人参议。

 

新朝成立级别最高的军事会议,今后所有军事战令都将会从这里决议而出。

 

这算是组建了一个专门从事军事的内阁,从此军政互不干涉,这样既分了权,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作为天策上将的关宁,才是全国兵马大元帅,使得军权不会旁落……

 

坐定之后。

 

关宁直接进入主题,开口道:“此次所决议之事为边境驻军的问题,想必各位能够知晓现今大康的实际情况,此事迫在眉睫!”

 

众人点了点头。

 

大康边境从来就不安稳,北方暂且不说,有游牧蛮族始终进犯,西南与梁国接壤,正南与魏国交界,可以说是三面受敌。

 

而今大康刚结束内战,皇位更迭,发生巨变。

 

国内还未恢复稳定,内战之后更是满目疮痍,对周边国家来说,绝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趁人病,要人命。

 

这话放在国与国之间同样受用。

 

大陆各国曾有长达近三十年的安宁,但于四年前打破。

 

魏梁二国结成同盟,对大康发起进攻,其来势汹汹,进攻迅猛。

 

幸有关宁于危难救国,率先击退魏军,见情势不利,不能得到好处,梁军退兵。

 

此战掀开大陆乱局的序幕,魏国损失近二十万大军,自然不会甘心。

 

梁军损失略小,但未达成目标,同样不会罢休。

 

恰逢大康内战,隆景帝见情势不利,引二十万梁军抵抗关宁大军,但于阳河平原大败,二十万大军尽数灭亡!

 

折损如此之大,梁国必然比魏国还不甘心。

 

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卷土重来,边境驻军迫在眉睫……

 

众人思绪着当前情势,面色皆是格外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