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有些问题,不流血是解决不了的(第2页)
士农工商。
因商人地位低下,他们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在一起,互相帮助,和衷共济。
“江州商帮。”
关宁呢喃着。
这些年他一直在外征战,虽也做过生意,但后来基本都交给了钱大富,完全做了甩手掌柜,因而对这些情况根本不知。
“只是单纯商帮,也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吧?”
关宁刚才可听的真切,这人都能成为达官贵人的座上客。
“那是自然。”
这时一直沉默的薛怀仁开口道:“商帮所勾结的并非是那些勋戚们,这也不得不提到南方特殊地域形成的一个团体,那就是南方仕族。”
听到此。
关宁也是来了兴趣,这聊的聊的就冒出新东西了,看来他要了解的还很多。
“南方一直是我朝的经济重心,历来战乱很少受到影响,便使得经济发达,商人居多,但商人地位较低,便跟那些仕人勾结在一起……二者相互搭配,互补不足,形成利益共同体!”
关宁明白了。
这就好比一个政治团体要表达诉求,离不开经济的支撑。
薛怀仁低叹了口气。
“其实最初南方仕族标榜气节,崇尚实学,他们在讲学中经常触及社会现实问题,议论如何改变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状况,对于扭转风气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变了味,逐渐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官商勾结……”
又跟南方有了牵扯,这些事情待日后清算,当务之急,是处理粮价事宜。
“商人重利,恒古不变!”
关宁冷声道:“并非经商有错,而是人性贪婪,囤积居奇,牟取暴利,大发国难财,这是在挖新朝的墙脚!”
“该死!”
“该杀!”
听着这熟悉的口吻。
众人面面相觑。
松永年忍不住开口道:“商人不同于勋戚,大肆杀之,是不是影响不太好?”
这种考虑并没有错。
关宁平静道:“有些问题,不流血是解决不了的。”
“之前粮价暂时不说,就说开仓放粮之后,二十万石粮食扔了出去,连个水漂都没有打起,眼下供应多了,京中粮价没有平抑,反而疯涨,乃是有人囤货可居!”
薛庆汇报着查到的情况。
接着花星河也在禀报。
“您即位后,上京全面放开,并鼓励开市流通,这些商贾们便趁机发财,日前朝廷放粮,这些商贾们闻风而动,至少吃进去了五成。”
花星河显然也带了个人情绪,他冷声道:“这些商贾们左手放钱,借十两银子,要还十五两。”
“右手又卡着粮食不卖,百姓们总要吃饭,只能从他们钱庄里借钱,又到他们粮铺买粮……”
关宁听着也是大开了眼界。
这套路真的是够深,里里外外的薅羊毛,把百姓剥削的一干二净。
老百姓高利贷借钱背负着高额利息,然后再去买他们抬高价格的粮食……
“为首者是谁?”
关宁知道,做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是某个人,应该是一个团体。
上京并未经历太大战火,作为一国之都,人口充盈,而今已经恢复平稳,实际上来说,朝局更迭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城民百姓。
关宁又采取开放的政策,内城取消了霄禁,外城霄禁的时间也放宽了。
这是他展现统治者自信的表现。
重新整合了组织机构,在京兆府下辖成立了治安署,上京城的治安很好。
而且霄禁制度,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
上京不比其他地方,因为有开放的市场,他登基之后,对勋戚们大肆杀戮,可走卒商贩却没有动分毫,反而行鼓励之策,为了防止因局势混乱而导致偷盗哄抢,关宁还制定了相关律法,保护其财产不受侵犯。
他们没有经受战乱之祸,没受到任何损害,能平稳着陆,也因此而起了祸端……
“为首者名为王兴夫,是上京有名的义商。”
薛庆回答了关宁所问。
“此人在上京有些声名,战乱其间多次施粥,因而有了义商的名头,曾还受到僖宗召见,是很多达官贵人的坐上客。”
“什么义商?”
花星河尖细的嗓音充满了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