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王天香瞳

第567章 读书人的特权(第2页)

 

“那也必须要改变!”

 

关宁冷声道:“读书人再怎么闹又能有什么作用,他们不还要朝廷赏饭吃吗?”

 

“而穷苦百姓就不同了,朝廷的饭说到底就是这些穷苦百姓给的,如果这帮人跟王朝离心离德了,那这个王朝铁定也长久不了。”

 

这个问题,关宁还是能看明白的。

 

现在看来,处理南方之事迫在眉睫!

 

他在朝议上宣布对大康粮庄征收商税,就是为了下一步统收商税做铺垫。

 

等商税征收,下一步就是要取消读书人特权,推行士绅一体纳粮。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库充盈,而不是让有钱的越有钱,没钱的越没钱……

 

“你在南方时,南方那边知晓朕即大位后,是什么反应?”

 

“起初也有些混乱,但整体平稳,当时隆景帝为了应对战争,将南方兵力抽之一空,还强抓了十万壮丁,南方基本没什么抵御力量。”

 

钱大富开口道:“而且那里维持地方稳定的是那些大士族,我知晓您即位后就准备起程返京,之后也不甚了解。”

 

“对了,澜沧大运河该整治了,淤泥堆积严重,堵的地方很多。”

 

“嗯,这些事情会提上日程的。”

 

跟钱大富这一番交谈,让关宁对于南方更了解不少,下一步就该整治南方了。

 

目前还没有确实的反馈,不过也应该快了。

 

“你去忙吧,尽快到岗,平抑粮价。”

 

“是。”

 

朝臣关注翘首以盼的大康粮庄管事终于到任。

 

这个人选似在预料之外,又在预料之中。

 

大康粮庄主要负责人皆为原关氏商号的人,至于外人根本插不进手,也不敢插手。

 

这样又过了几天,大康粮庄正式揭牌营业。

 

建立大康粮庄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在于他引出了商税,这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大康粮庄无法发挥其作用,达不到关宁说的那样,人们就可以此为机,谏言取消,商税一事自然就会搁置,因而所以有人都在盯着,大康粮庄究竟能不能解决粮价之危?

 

关宁曾在户部轮值过,即位之后又让薛庆整理过户部账目,并详细看过。

 

他发现了一个问题。

 

南方本为经济繁荣之地,无论是农耕还是商业都发展的极好,可能某个府的财政都要超过北方的一个州,可实际上,朝廷的税收大多来源于北方。

 

这也是大康到了后期国库无钱无粮的原因。

 

其实从开战之初,隆景帝就派人到南方征粮,直到了末期才征集到,结果还没有运来……这也足矣说明了一些问题。

 

“说一说。”

 

关宁很有兴趣的问道。

 

“是。”

 

钱大富开口道:“从跟了您以后,我就不算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也多注意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在南方,士绅商是一体的。”

 

他沉声道:“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土地,南方土地肥沃,水利丰富,产出良好,有时两州丰收,则天下粮足,但那里土地兼并严重,很多私民良田都被地主乡绅收拢到个人名下。”

 

关宁点了点头。

 

一个王朝走到末期,这种情况不可避免。

 

就拿京郊的土地来说,很多私田都被那些勋戚们抢占。

 

这就是土地兼并。

 

身份和地位的差距让那些普通百姓没有任何办法。

 

他们也是无所不用其极,把土地夺走,百姓只能被迫租田而成了佃农。

 

南方也存在这种情况,只不过主体变成了地主和乡绅。

 

钱大富接着道:“地主和乡绅有了土地当然也要缴税,但他们有一个办法,或者说是通过了一个律法的漏洞,合理的避税!”

 

“大康律法,功名在身的读书人拥有特权,其中有一项就是免除赋税和徭役!”

 

关宁面色微沉。

 

其实不止是在大康有这一项律法,在魏国和梁国同样也有。

 

封建王朝,统治者为了获得更多人才的支持,便给了读书人这一项特权。

 

为什么会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说。

 

这就是主要原因。

 

学而优则仕,考取了功名,便不用纳粮。

 

这看似是一件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因为读书人大量增加,便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