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8章 大宁与魏梁二国永无修好之期(第3页)
关宁又特意补充了一句,能明显注意到众臣松了口气。
其实在得知陛下拒绝和谈,朝臣都有几分紧张,他们怕陛下上头了……
事实是大宁并不具备继续作战的条件,国力已无法支持。
虽然赢得了胜利,但也是惨胜,再继续打下去,负担太重,恐引国内紊乱。
大宁也需要恢复。
听到陛下说军队暂不撤回,只是固守占领之地,这完全能够接受,这是大宁得到的战利品。
战争进行到后期,魏梁联盟开始崩散,已顾不得彼此而各自为战。
跟梁国的战争有一个重要节点,那就是霸城之战!
此战,将敌军彻底击溃,梁武帝朱温驾崩,梁军全线溃败,开始撤逃!
大宁反攻由此开始,迅速收回本已割让给大宁的北林行省,其实整个过程并未打仗,梁军一直撤,大宁军队一路追。
梁军是要放弃北林行省,在出云行省重筑防线,可当时的梁军士气彻底崩溃,士兵逃散严重,并无战力可言,还是在一直撤退。
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准备回京即位的朱镇得知朱桢造反,立即急召大将樊苍率领军队回京。
原本不多的主力军队都被调回,留守军队更是无法抵御大宁军队,只能继续撤退。
在梁国剧变之时,大宁军队迅猛推进,并无遇到任何阻碍,直接拿下出云行省。
梁国是中原大陆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实行行省制,全国共有十三个行省,每个行省都堪比大宁几个州,甚至更大。
夺下上云行省,已经是占据不少。
此时大宁军队势如破竹,继续进攻,又进入辽庆行省,直到梁国朝局稳定,天顺帝朱桢加派军队到辽庆重筑防线,这时大宁才停止进攻。
实际上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消耗,是因没有遇到任何阻碍。
这么看来,大宁已经得到颇多,这些情况也是近日才放出,朝臣也才反应过来。
陛下为什么不答应魏梁二国求和,是因大宁军队占领的土地已经足够。
就拿梁国为例,求和的条件怕就是割让大宁已占据的这几个行省,再多断然不会答应。
可这几个行省已经被占据,需要你割让吗?
答案显而易见。
他们明白了。
陛下是有分寸的,稳固已占据土地就已足够……等稳固下来,等国力恢复一些,再继续推进!
朝臣们放心了,陛下并没有上头,这个时候最怕什么,赢得胜利,突然膨胀而忘乎所以。
可关宁是谁?
他十五带兵,二十称帝,至今参战不计其数,岂能不明白,战争需要间隔。
军队再强,也不能将之当成驴一样使唤,而不让下磨。
不能不遵守战争规则。
进攻和防守之间,从来不是连续的……
战争已经持续了五年,将士们都已身心俱疲,要先休整,然后厉兵秣马,补充兵员,再继续攻战……
因而关宁下的旨意是稳固已占据土地,而非继续进攻,这有本质区别。
他并不着急。
刚才已经说了,大宁与魏梁二国无修好之期,其实就是为下次进攻预先铺垫。
战争不能随便发起,要有大义在前。
大宁已占据大义。
是你要灭我大宁在前,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简单说就是我要随时进攻,随时用兵。
有本事你就跟我打,你就把我赶出去……
朱桢和姬川为什么不远万里前来求和,就是想要结束这场战争。
割地也好,赔款也罢。
没有定论,始终无法心安,必然会人心惶惶,又何谈恢复安定?
现在,关宁就要给他们这样的压力,并保留随时进攻的选项……
“另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关宁沉声道:“那就是论功行赏,兵部、天策府要依据军队上报军功尽快制定奖惩方案……兵铸局,冶造局要加紧赶制功赏牌……另传告前方军队,朕会在今年岁日前往受勋封赏。”..
不能让前线将士寒心,这是关宁一贯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