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王天香瞳

第1794章 这是真的?(第2页)

 

“来人,发枪!”

 

关宁大喝一声。

 

他总觉得在这种场合,穿着这样的衣服说这样的话有些不伦不类,有种看神剧的感觉……

 

不对,是置身神剧中。

 

在他的命令下,魁梧的战士们抬着一个个大箱子过来,打开之后,看到的是黝黑明晃晃的火枪。

 

严格的说,应该称呼它为隧发枪!

 

经过漫长的时间,大宁从最早所用的简陋管状火器,又到用巨竹做枪筒发射子窠的突火枪,到钢制枪管的火铳,又到火绳枪……再逐渐改进后,终于到了现在的隧发枪。

 

将火绳点火改为燧石点火,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这种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关宁的目标是让它成为大宁的主流装备,当然这还需要生产力的提升,更需要一些“精兵”能用得了他。

 

火枪可不是长枪拿起来就能捅人,在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每一发子弹都不能浪费……

 

所以,关宁下旨在这些人中展开选拔,暂定这一万余人。

 

他可是把全部的库存都拿了出来,从无到有的组建一支火枪军!

 

想想这么多人齐射的场景……嗯,又好像沉浸在神剧中了。

 

关宁甩掉了杂绪。

 

看着眼前的士兵,他们已经双目放光,紧盯着那些黝黑色的隧发枪挪不开眼。

 

这是真的吗?

 

怎么就像做梦一样?

 

原本他们只是跟着淮安王造反,却没想到从叛军成为正规军,更没想到能成为火枪兵,成为火器营的一员!

 

而这时,关宁的喝声拉回了他们的思绪。

 

“这隧发枪还不完全属于你们,能否让它真正的成为你们的武器,还要看你们自己!”

 

ps:近几日每天起早贪黑,太过疲惫,希望老铁们理解,万分感谢

 

严格的来说南朝军并不是叛军,这在后来已经得到证实,这支军队是方届借机为朝廷新征。

 

不愧是忠勇伯,无愧于忠勇二字。

 

只是在叛乱平定后,他请求前往西北,愿为复兴而留守。

 

西北曾是罪臣流放之地,现在并不全是,陛下曾说过,罪者不该流放那是便宜了他,要让他们做劳力,于是这些罪人都被安排到了矿场煤场……

 

江淮两地很多人因叛乱获罪,他们并未被流放,而是被派去了南蛮,他们的任务是运红土。

 

陛下整人的手段是越来越高了,可他们不知道那种红土,其实含铁量极高,是天然的铁矿……

 

虽是如此,可方届的去西北依旧被认为是一种流放。

 

为何同样有功劳的两个人,对待却差这么多。

 

在他们看来,这都是因为方届的儿子,他在征粮署陷得太深。

 

后来,陆正渊也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正式的清查文书,征粮署内官员借战争之机,强征私藏牟取暴利……之后有所追回,但属于“方届”的那一份,却并未追回。

 

他都供给了南朝军。

 

这是一支皆由青壮组成的军队。

 

方届在征募时也煞费苦心,现在他们依旧挂着罪军的名头……

 

当时给过他们选择,若不愿参军可直接请退,结果没有一个人愿意退出。

 

这是参军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

 

自新朝建立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八个年头,可朝廷征兵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而军人待遇却逐年提高。

 

生前事死后名,陛下都管了,心无旁骛为国而战,其他什么都不用考虑。

 

也许以后上战场得了战功,还能成为贵族得到封地……

 

来了就不走。

 

谁走谁傻逼。

 

他们已经做好了严训的准备,毕竟在南朝的军训也不打折扣,完全是按朝廷正规军来的,倒也没什么畏惧……

 

只是让他们奇怪的是,来到这里预料中的严训并没有经历,反而先来了一场“特殊”的选拔。

 

比如,在一块纸板上用黑笔写了很多山字,只是口朝的方向不一样,大小也不一样,然后把这个纸板拿到一定的距离,让他们根据教官所指的山字指出开口的方向……据说这是考验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