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哥们?我咋救了德皇文抄列文虎克一号机

第85章 时代与乱局(第2页)

 “果然,事情最终还是这样发展了啊。” 

 听到德英谈判成功的消息,谢尔盖·维特露出一丝遗憾的表情低声说道。 

 虽然早在摩洛哥危机时就已有端倪,但最终德国还是与英国联手了。 

 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毕竟俄罗斯与这两国的关系从来都不简单。 

 尽管俄德因日俄战争曾短暂合作,但那终究只是临时性的联合,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汉斯·冯·乔那个少年,是否已经预见到这一切了呢? 
 “但我们现在的问题并不在这里。” 

 维特叹了口气,看着堆积如山的报告。 

 尽管竭尽全力进行镇压,但遍布俄罗斯全境的暴动和骚乱依然没有平息的迹象。 

 农民和工人固然是个问题,但煽动他们的鼓动者,以及呼吁独立的波兰人、芬兰人等被统治民族,更让维特焦头烂额。 

 “看来,唯有向国民展示俄罗斯帝国的改变,才能平息他们的愤怒。” 

 也就是说,必须进行改革。 

 尽管坚信唯有君主专制才是正道的尼古拉二世和俄罗斯贵族们不会支持,但在维特看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因为以如今的俄罗斯帝国,根本无法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中继续前行。 

 至少要设立议会,推行自由主义政策,让人民喘息,建立宪法秩序,组建立宪政府。 

 唯有如此,才能部分平息民众的愤怒,同时将自由主义者等温和派重新拉拢过来,从而孤立主张革命的极左势力。 

 “嗯?” 

 就在维特构想俄罗斯帝国新未来之时,一份报告映入了他的眼帘。 

 “哦?” 

 仔细翻阅报告的维特忍不住发出一声感叹。 

 这份来自萨拉托夫的报告不仅提到成功平息了愤怒的工人和农民,还彻底镇压了骚乱。 

 据报告所述,与那些尚且无法应对混乱、只会惨叫不已的地区相比,萨拉托夫已经恢复了平静。 

 过程与结果无比干净利落,让维特对究竟是谁如此完美地处理了这件事充满了好奇。 

 “让我看看,萨拉托夫的总督彼得·阿尔卡季耶维奇·斯托雷平(Пetp Аpkaдbeвnч ctoлыпnh)。” 

 维特仔细查阅了斯托雷平的履历。 

 “哈,这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 

 从维特的调查来看,斯托雷平不仅在农业及经济方面颇有建树,还是一名出色的行政官。 

 更重要的是,他在打击革命分子、维持地方治安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能力。 

 这已不是简单的“有能力”可以形容的程度了。 

 “没想到居然错过了这样的人才看来上天还没有抛弃我们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斯托雷平。 

 他不仅是个让人垂涎的人才,更是如今俄罗斯帝国不可或缺的存在。 

 “秘书,把这个人带到圣彼得堡来。” 

 让这样的人才仅仅担任一个地方总督,无疑是俄罗斯帝国的损失。 

 就这样,继谢尔盖·维特之后,俄罗斯帝国最后一位名宰相彼得·斯托雷平,比历史原本的轨迹更早踏上了圣彼得堡的土地。 

 这,也可以说是历史改变所带来的小小变化。 

 1905年1月。 

 改变世界外交格局的德英协约在德国国内也引起了巨大波澜。 

 德国人对英国的感情并不算太好,就像他们在1907年威廉二世接受英国报纸《每日邮报》采访时,发表了诸如“我其实很喜欢英国”之类的荒谬言论时感到不悦一样。 

 当然,与其说是真的讨厌英国,不如说更像是一种傲慢的竞争意识。 

 因此,当德国与英国真正结盟时,虽然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但由于在摩洛哥危机中曾并肩行动的缘故,大多数人还是勉强接受了与英国的同盟关系。 

 就像“退而求其次”那样,至少英国比法国和俄罗斯更让人感到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