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东线之战(第3页)
“毕苏斯基将军,您看到了吗?”
“我看到了,西科尔斯基。”
1913年10月7日。
伴随着被驱逐的俄军和挥舞着解放旗帜的波兰农民的欢呼,德军与波兰军团不断向前推进,终于抵达了波兰的心脏。
“华沙。”
毕苏斯基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双眼微微泛红,目光紧紧锁定在维斯瓦河对岸,仿佛触手可及的华沙。
西科尔斯基和其他波兰人也是如此。
“毕苏斯基将军,皇储殿下决定,将率先踏入华沙的荣誉让给波兰军团。”
“这话真是令人感激。”
正沉浸在情绪中的毕苏斯基微微一笑,轻轻点头。
“我都不记得自己上次见到华沙是什么时候了。大概是小时候,和我的兄长短暂地造访过。”
顺便一提,约瑟夫·毕苏斯基的哥哥布罗尼斯瓦夫·毕苏斯基(bronisaw piotr pisudski)曾与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Алekcahдp nлbnч yлbrhoв,没错,就是列宁的哥哥)一起密谋刺杀亚历山大三世,被捕后,两兄弟双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实际上,毕苏斯基年轻时或许是受兄长影响,一度沉迷于“红色理想”,甚至曾在波兰社会党中活动。
更巧的是,后来担任苏联国家安全机构——契卡(nkvd和kgb的前身)首脑的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Фeлnkc Эдmyhдoвnч Д3epжnhcknn),竟然还是毕苏斯基的同校学弟,低他一届。
世界之小,莫过于此吧?
“但至少您还是回来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嗯。不管怎样,扬·亨利克·栋布罗夫斯基(jan henryk dbrowski)和约瑟夫·安东尼·波尼亚托夫斯基(jozef antoni poniatowski)毕生追求的夙愿,终于迎来了实现的一天。因此,在战斗前,我们必须比以往更加磨砺自己的剑锋,让内心燃烧得比以往更加炽热。”
“我也期待波兰军团的表现。”
对汉斯来说,栋布罗夫斯基作为波兰国歌的主角在此提及自不必多说,但现在正与法国作战,却提及拿破仑麾下的26位元帅之一,多少有些滑稽。
不过他理解毕苏斯基的心情。
毕竟,华沙公国随着拿破仑的覆灭而消失,至今已近百年。而如今,波兰的独立近在眼前,他的激动也在情理之中。
“话说回来,华沙的市民准备好了吗?”
为了支援起义,汉斯忍受着军需官愤怒的责备,硬是想办法调拨了一批冲锋枪,悄悄送入华沙。
如果这时候他们说办不到,那他可就麻烦大了。
因为从维斯瓦河对岸看去,俄军的防线比预想的还要坚固,若没有起义相助,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攻下华沙。
“这点您大可不必担心,侯爵。”
毕苏斯基露出满怀自信的笑容,露出一口白牙。
“您可知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华沙的波兰人发动了多少次起义?在起义这方面,华沙市民可是专业的。”
也是,别说沙俄统治时期了,就连二战期间,华沙市民也发动了那场著名的1944年华沙起义,向全世界宣告波兰绝未屈服。
若论起义,世上恐怕无人能及华沙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局势正好和当年相反呢。”
只不过,1944年的华沙,被苏联军队袖手旁观,最终在党卫军屠夫三人组的指挥下,遭遇了惨烈的血洗。
但1913年的华沙,绝不会重蹈覆辙。
“俄国佬会为他们过去用枪炮镇压我们而后悔的。”
听着毕苏斯基犹如誓言般的宣言,汉斯轻轻点头,望向远方的城市。
这场攻势的命运,也将决定波兰的命运——华沙攻防战,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