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哥们?我咋救了德皇文抄列文虎克一号机

第169章 各方准备(第2页)

 因此,韦尼泽洛斯格外坚定地高声喊道—— 

 “今天,我们将夺回属于我们的城市,属于我们的荣耀!” 

 “哇啊啊啊啊——!!” 

 “希腊万岁!” 

 韦尼泽洛斯的话音刚落,整个雅典瞬间沸腾,无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与此同时,随着塞尔维亚的覆灭而短暂平静的巴尔干半岛,那尚未熄灭的战火余烬,再次被狂风点燃,熊熊燃烧起来。 

 “没想到,我竟然会留在这里。” 

 在巴尔干再次迎来战争季节之际,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身穿热带军服,站在埃及灼热的阳光下,带着一抹无奈的笑容叹了口气。 

 原本他只是率领东非殖民地的军队路过埃及,准备前往欧洲战场,没想到局势突变,他竟要留在这片炙热的沙漠上,为了守卫埃及而战。 

 “不过,既然命令已下达,就尽力去做吧。” 

 更何况,这次还是他昔日战友,曾并肩作战于纳米比亚草原与沙漠的老友,汉斯·冯·乔侯爵,亲自请求他出手相助的呢? 

 拒绝,并非他的风格。 

 “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少将?” 

 正当莱托-福尔贝克沉浸在回忆之中时,一个英国军官带着几名随从向他走来。对方的军装已经被汗水浸湿,不知是因为这埃及的酷热,还是因为英国军队眼下的惨状。 

 “我是阿奇博尔德·詹姆斯·默里(archibald james murray)少将,现任埃及远征军司令。” 

 “哦,原来是前些日子刚从比利时飞抵埃及的绅士阁下。听说您曾在英国远征军中担任参谋长?” 

 “没错,只是最近身体不适,暂时退居后方休养了一阵子。结果一回来,就眼睁睁看着我们大半个军团被困在伊普尔。” 

 默里少将深深叹了口气,脸上的疲惫与沮丧溢于言表。 

 亲眼见证英军在伊普尔的惨败已经够让人痛心,如今他却不得不放弃那些仍被围困的部下,飞往埃及。 

 他心中的苦涩,可想而知。 

 “事已至此,后悔也无济于事。我们还是专注于接下来的战斗吧。” 

 “您说得对。”默里点了点头,“话说回来,贵军正好驻扎在埃及,实在是万幸。毕竟兵力越多,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不过我听说您的部队主要由阿斯卡里(东非黑人部队)组成,您真的放心吗?” 

 面对默里的疑虑,莱托-福尔贝克自信地笑道:“我们普鲁士的军官,从来不认为有什么人是无法训练成合格士兵的。他们的皮肤虽然黝黑,但那股战斗的意志,丝毫不逊色于白人士兵。” 

 “希望如此吧。反正现在,我们连十只手都嫌不够用,至于那些援手是黑是白,又有什么关系呢?” 

 默里的话听似玩笑,实则无奈,而莱托-福尔贝克则轻笑出声。 

 英国人或许对阿斯卡里不抱太大期待,但他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这支军队的真正实力。 

 等他们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时,恐怕这位英国将军会大吃一惊吧。 

 “说起来,我们德国军队该对付‘意面’还是‘烤肉’?” 

 “麻烦您对付意大利军吧。至于从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涌来的奥斯曼军队,就交给我们英国军处理。” 

 如果有必要,他们甚至可以联络当地的阿拉伯部族,将其雇佣为雇佣兵。 

 毕竟,默里在原本的历史上,正是那位“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直系上司,这种安排倒也不足为奇。 

 “意大利军吗?没问题。趁这个机会,让他们为背叛三国同盟好好付出代价吧。” 

 莱托-福尔贝克露出一抹如猛兽般的笑容,锋利的牙齿宛如狮子捕猎前的獠牙。 

 北非与中东战线的序幕正式拉开,而沉睡已久的“非洲之狮”,也即将苏醒。 

 “哦哦,终于到了我们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日子了。” 

 随着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的参战,巴尔干半岛再次战火四起,北非与中东地区也变得愈发动荡。 

 望着整齐排列在大地上的坦克,施里芬脸上浮现出感慨万千的神情。 

 “如今就算死去,也无憾了。” 

 “别这么说,施里芬元帅。您还得长命百岁呢。” 

 其他将领劝慰着他,但他自己却清楚,今年恐怕很难撑过去了。 

 体力早已大不如前,甚至能清晰地感觉到生命正走向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