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果然是个好宝贝(第2页)

 而在唐朝这个时代,酿酒成本很高,照这个兑换法,自己吃或者尝个鲜还可以,对外经营的想法基本没法实现。

 “是不是因为青铜鼎太小的缘故,我把它变大点如何?”

 看着水杯大小的青铜鼎,邹小天灵机一动,将铜鼎变得有脸盆那么大,慢慢用酒将其灌满,再次做起了试验,结果得到的食材依然很少,不过确实比刚才水杯大小的时候多了。

 反复多做几次之后,他终于摸索出了规律。

 原来,每次兑换出来的新食材所得量,只有原先倒进鼎中葡萄酒总量的十分之一左右。这应该就是铜鼎的固定兑换比例了,和青铜鼎的大小无关。

 见从铜鼎本身找不到办法,邹小天又换了个思路,觉得从控制成本出发或许也行得通。

 于是,他尝试着将其他自认为有价值的玩意儿随机放进鼎内,看用别的东西是否也能激活青铜圆鼎的兑换功能。

 结果令他精神一振!

 原来除了葡萄酒,别的食物调料也能进行交换,不过依然要遵循十比一的兑换条件。

 比如,邹小天想要一斤辣椒,他可以用十斤非常便宜的面粉,也可以用十斤价格昂贵的葡萄酒,甚至可用在大唐价值不菲的十斤胡椒来换,可最后得到的都是一样的一斤辣椒,品质和新鲜程度,毫无区别。

 如此一来,邹小天获得新食材、新调料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二娘食肆”也会迎来一次划时代的美食革命!

 终于弄清了青铜鼎的秘密,邹小天欢喜得在原地打转。他紧张地抹了下脸,扶着桌子坐下,再次梳理出了铜鼎的完整兑换规律。

 只要是食材、调料和饮品,任何一种都可以通过青铜鼎来进行相互交换,原食材和新食材的兑换比例是十比一,无论季节,无论时代。

 这时,邹小天突然注意到了青铜鼎内壁那两个古拙的刻字,心里灵光一闪,拿酱汁当墨水,将其临摹在白纸上,揣进了怀里。

 随后,他将兑换出来的东西全部统一整理,凡是超越这个时代的统统收了起来,在反复确认没有纰漏之后,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饭馆,回自己的住地休息了。

 第二天,邹小天没去“二娘食肆”,而是拿着那张写有铜鼎刻字的纸片满县城找人认字。

 可这个时代读书人本就不多,铜鼎上的字又太过生僻,他跑遍了全城也没搞清楚那两个字到底念啥。

 邹小天不死心,狠狠心去了趟河州郡,花十两银子请教了一位古董店的老板,这才弄明白了铜鼎上那两字的真正含义。

 “至——味——,原来这个青铜鼎叫做至味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