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脉证并治(六)(第2页)
仙师欣慰地笑了:“好好好,小家伙有志气!不过啊,要成为大医家,光听我说可不行,还得多读书,多实践,多用心。记住,医学之路,既漫长又艰辛,但只要心中有爱,手中有术,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前进的脚步!”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小弟子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脸懵懂地走到张仲景仙师的面前,像是刚从一场与周公的辩论赛中败下阵来。“师父啊,弟子有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就像那夏日的蚊子,嗡嗡嗡地赶都赶不走。”
张仲景仙师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藏着千年的智慧与慈祥,仿佛能瞬间驱散所有的疑惑与烦恼。“哦?说来听听,是什么难题让我们的小弟子如此烦恼?”
“是这样的,师父,”小弟子挠了挠头,一副认真思考的模样,“弟子听说啊,如果有人得了温病,治疗的方法不对头,这病啊就会像调皮的孩子,到处乱窜,最后跑到三焦去捣乱。特别是跑到中焦的时候,那情况可就复杂了。弟子想知道,这时候该用什么方子来对付它呢?”
仙师闻言,赞许地点了点头,心中暗自高兴,这小弟子虽然平时爱耍点小聪明,但在医术上却是真心求学。“嗯,你问得不错。温病若治不得法,迁延日久,确实容易影响到三焦。中焦乃脾胃之地,若病邪盘踞于此,便会出现腹痛腹泻,腹泻之后腹痛依旧不减,嘴唇和口内还会变得异常干燥,这是典型的热伤津液之症。”
说到这里,仙师的眼神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对于这种症状,我们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子,名叫白虎加地黄汤。这方子啊,就像是一位勇猛的将军,能直捣黄龙,将病邪一网打尽。”
小弟子一听,眼睛立刻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师父,快说说,这白虎加地黄汤是怎么个配法?又该如何服用呢?”
仙师轻轻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能洞察古今药性的奥秘,然后悠悠地开了口:“来来来,咱们聊聊这白虎加地黄汤,那可是中医界的‘清凉小分队’,专治各种‘火热’不服!
首先出场的是知母,这位可是清热界的‘高冷女神’,六两的分量,足以让那些嚣张的热邪吓得连连后退。她不仅长得漂亮(药效好),还特别有担当,一马当先,冲在清热泻火的最前线。
紧接着,石膏这位‘重量级嘉宾’闪亮登场,一斤的分量,简直就是个‘清热巨无霸’!他和知母那可是黄金搭档,联手起来,热邪们只能乖乖投降,连喊‘饶命’!
这时,甘草这位‘和事佬’悠悠走来,二两虽少,但作用可不小。他就像是一位智慧的调解大师,让知母和石膏这些性格各异的药材能够和睦相处,团结一心,共同为身体服务。
再来看看粳米这位‘后勤部长’,六合的分量,虽然不起眼,但却是滋养脾胃的绝佳选择。他就像是一个源源不断的能量库,为身体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让身体能够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最后,地黄这位‘滋阴大侠’压轴出场,六两的分量,那可是滋阴生津的高手。他就像是身体的‘水库管理员’,专门负责补充因热邪而损耗的津液,让身体重新焕发生机。
所以啊,这白虎加地黄汤,简直就是一支‘清热小分队’,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为身体保驾护航。那些热邪们,遇到他们,也只能是乖乖就擒啦!”
“换算成现代的计量单位,就是知母30克,石膏50克,甘草10克,粳米约等于现在的30克,地黄30克。”
小弟子一边听,一边拿笔认真记录,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师父,那这些药材要怎么煮,又怎么服用呢?”
仙师笑了笑,继续道:“将上述五味药材放入锅中,加入大约十升的水(一斗相当于现在的十升),先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炖,直到粳米煮熟。这时候,汤液的颜色会变得清澈而略带黄色,就像是秋天的湖水,既明亮又深邃。然后,去掉药渣,将汤液分成三份,每次温服一份,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