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脉证并治(二)

话说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眨巴着大眼睛,一脸求知欲地凑近张仲景仙师,开口就问:“师父啊,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知道吧,就是那种湿气在外面溜达,结果跟风这家伙勾肩搭背,一起跑到咱们的经络里,搞得骨头像被千万只蚂蚁咬一样,疼得要命。然后呢,人还懒洋洋的,只想躺着,饭都不想吃。这还不算,脉象还浮浮的,慢悠悠的,按下去还涩涩的。这种情况,咱们得咋整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暗笑这徒弟真是把病症描述得活灵活现,便故作神秘地说:“哦,你说这个啊,这可是风湿界的‘调皮鬼’呢!湿气跟风狼狈为奸,跑到经络里捣乱,让人骨节疼得直哼哼,食欲全无,脉象还玩起了‘漂浮不定’的游戏。不过别怕,咱们有妙招!来,我给你说说这‘桂枝汤’,保证让风湿这对难兄难弟知难而退!”

 小弟子一听有戏,眼睛立刻亮了起来,催促道:“师父快讲,快讲!这桂枝汤到底是啥宝贝?”

 仙师清了清他那仿佛能洞察病情的嗓子,就开始绘声绘色地给咱们开讲了。

 “说起这桂枝汤啊,它可真是个中医界的‘和平大使’,调解高手!它由五位身怀绝技的大将组成,那可是一个团结就是力量的典范!

 首先登场的是咱们英勇无畏的桂枝大将军,三两(换算成咱们现在的计量,就是大约15克),这家伙可是个发汗解表的一把好手,湿气啥的,见了它都得绕道走,就像是夏天里的一阵凉风,嗖嗖地把湿气往外赶!

 紧接着,温柔如水的芍药姑娘也上来了,同样是三两(15克),她呀,不急不躁,专门负责缓急止痛,那些闹腾得不得了的骨节,一到她手里,立马就变得服服帖帖,安静得像小猫一样。

 再来看看这位炙甘草老兄,二两(10克),嘿,他可真是个和事佬,脾性温和得很,既能调和大家的关系,避免内部矛盾,又能给脾胃补补身子,让它们更有劲儿干活儿。

 生姜大哥也不能少,三两(15克),那可是辛辣热情得很,跟桂枝大将军那是黄金搭档,俩人联手,邪气啥的,别想在咱们身体里待下去,只能乖乖往外溜!

 最后,还有咱们的大枣小兵,虽然单个儿看不起眼,十二枚一起上,那力量可大了去了!它们能补气血,增强咱们的体力,就像是给身体加满了油,让咱们精神抖擞,啥风湿啊,都得退散!

 所以说啊,这五位大将齐心协力,风湿啥的,那都不是事儿!咱们中医的智慧,那可真是博大精深,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小弟子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话:“师父,这方子听起来好厉害啊!那怎么做呢?是不是像炖肉一样,把这些药材往锅里一扔,炖个几小时?”

 张仲景仙师被逗乐了,笑道:“你这小子,倒是挺会联想。不过呢,做桂枝汤可比炖肉讲究多了。首先,得把这些药材都处理干净,桂枝去皮,生姜切片,大枣劈开。然后,找个砂锅,记住啊,得用砂锅,不能用铁锅铝锅啥的,不然药效就打折扣了。把药材都放进去,加上七升水(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就是7000毫升,不过咱们家里煮药,适量就行,大约覆盖药材两三厘米深的水就行)。然后,用小火慢慢熬,就像哄孩子睡觉一样,要耐心,不能急。熬到剩下大约三升水(3000毫升左右,实际上咱们煮到药液颜色变深,量减少一半左右就差不多了),把药渣过滤掉,这时候的药液,就是咱们治病的宝贝了。”

 小弟子听得连连点头,又问:“那喝这药有啥讲究吗?是不是一口气全干了?”

 张仲景仙师摇摇头:“你这急性子,喝药也得有讲究。等药液温度适中,先喝一升(大约200毫升),喝完别急,再喝点热稀粥,大约也是一升多,这样能帮助药效发挥。然后,找个暖和的地方躺下来,盖上被子,捂一会儿,让身体微微出汗,就像刚跑完步那种感觉,是最好的。记住啊,汗不能出得太多,像水流一样那可不行,病邪可没那么容易走。如果喝完一剂药,出点汗病就好了,那就不用继续喝了。如果汗没出,那就再按前面的方法喝,还不行的话,就缩短喝药的时间间隔,半天内把三剂药喝完。病情重的,更是一天一夜都不能停,得时刻观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