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四十六)(第2页)
有一天,咱们的小弟子,一脸呆萌地跑过来,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小星星,问我:“师父啊,我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书上说病人脉数,数就是热嘛,按道理应该胃口大开,吃嘛嘛香,消化得飞快。可为啥有的人呢,明明脉数,看着像是热火朝天的,结果一吃东西就吐?这到底是哪门子的神操作啊?”
张仲景仙师一听,嘿,这小子还真会挑难题!不过嘛,既然咱们是中医界的段子手,那就得用点儿幽默的智慧,把这复杂的中医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让人笑中带悟。于是,他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讲解。
“咳咳,小徒儿啊,你这个问题问得好,问得妙,问得为师都想给你鼓个掌!来来来,咱们先回到古代,想象一下,那时候没有wifi,没有抖音,咱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看病的呢?全靠一双手,一把脉,就能把人体里的那些小秘密给摸个透透的。
现在说回你的疑惑,脉数啊,就像是咱们夏天喝冰可乐,打开瓶盖那一刻,‘嗤’的一声,冷气直冒,那就是热的表现嘛。按常理,身体里有这么一股子热劲儿,那不得跟饿狼似的,见啥吃啥,吃完还得打个饱嗝,表示满意。但为啥有的人,却成了‘吃货界的叛徒’,一吃就吐呢?
这里头啊,就藏着一个中医界的秘密武器——阳气。阳气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身体里的太阳,太阳足,万物生长;阳气旺,身体倍儿棒。但是呢,有些人啊,可能因为一时疏忽,比如发汗发过了头,就像夏天你在大太阳底下暴晒,然后又猛地跳进冷水里,这一冷一热,阳气就被折腾得差点儿没缓过来。
阳气一虚,就像太阳被乌云遮住,整个身体就开始变得懒洋洋的,连带着胃这个‘大粮仓’也开始偷懒了。本来嘛,胃是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能量的,现在阳气不足,胃也跟着虚弱,工作起来就没那么带劲了。这就好比咱们上班,如果老板给的动力不足,咱们是不是也容易摸鱼,工作效率下降呢?
所以啊,这时候的脉数,就不是真正的热,而是‘客热’。啥是客热?就像是路过你家门口的流浪猫,看着挺威风凛凛的,其实心里头虚得很,没底气。这客热也一样,它看着像是热,其实呢,只是虚张声势,根本没能力去消化那些食物。
胃呢,一看这客热不靠谱,自己又虚得慌,干脆就来个‘保护性罢工’,把那些食物统统拒之门外,一吃就吐,算是给身体发个警告信号:‘嘿,哥们儿,你这身子骨儿不行啊,得悠着点儿!’
至于为啥说是胃中虚冷,这个嘛,你可以理解为胃里头缺了一把火。火不够旺,食物自然就无法被好好地烹煮消化,就像咱们吃火锅,火小了,肉片儿是不是就容易煮不熟,吃了还容易拉肚子?胃也一样,阳气不足,胃火不旺,食物进去就是一场‘冷餐会’,胃能不抗议吗?
所以啊,小徒儿,记住啦,脉数不一定就是真热,还可能是阳气虚弱的‘假热’。这时候,咱们就不能一股脑儿地清热泻火,而是要温阳补虚,给身体加把劲儿,让胃这个‘大粮仓’重新焕发生机,这样才能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
讲到这里,小弟子已经笑得前仰后合,估计是被张仲景仙师这段爆笑又接地气的讲解给逗乐了。不过,笑归笑,知识还是要牢记的。于是,张仲景仙师趁热打铁,继续补充了几点,希望能让他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徒儿,你可知,中医看病,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同样的症状,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病因。就像咱们说的脉数,有的人是实热,比如吃了太多辣椒,身体真的烧起来了,这时候用点清热药,比如黄连、黄芩,就能把火给灭下去。
但有的人呢,就是咱们刚才说的那种,看着像是热,其实是虚热,是阳气不足闹的。这时候,你要是再用清热药,那就像是雪上加霜,把本就不多的阳气再给打压一番,身体就更完蛋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温阳补虚,比如用点人参、黄芪,给身体加加油,让阳气重新振作起来。
而且啊,中医还讲究‘治未病’,就是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比如,平时咱们就要注意保护阳气,别老熬夜,别吃太多生冷的东西,别让身体受凉,这些都是在给阳气加分。阳气足了,身体自然就好,吃啥都香,啥病都不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