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妖傲骨铁心

第六十五章 要的是态度,明白?

乾不像龙,典型的谐音梗,说相声要用的话得扣钱。




赵安用的话,得加钱。




也是气的。




既然东台县不把他这个从九品学录当官看,那只能给他们一点来自域外天魔的小小震撼。




也该你东台县倒霉,出啥题不行,非得出个乾不像龙的谐音梗呢!




咱大清朝最重视的是什么?




文治啊!




如何文治?




不准乱说话呗。




都不准说话,自然文治昌盛,一派繁荣。




文狱之下,儒生如奴。




自顺治年间有个倒霉蛋在文章里写了一句“将明之才”被清廷直接斩首后,文狱就贯穿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且在乾隆朝达到高峰。




去年有个湖南多年科举都没及第的老秀才被判了斩立决,原因是老秀才平日靠给人代写词状为生,因此见了不少不平事,于是将经手的案件拼凑写成一部《笃国策》。




写成之后,立即上京城投献,以待取悦龙颜,换得一官半职风光风光,不想老秀才在书中表达了对大清捐官制度的不满,认为朝廷允许花钱捐官是祸国殃民的蠢事,结果惹得将捐官生意发扬光大的乾隆老太爷不高兴,一个妄议朝政就把老秀才全家消消乐了。




高压之下,读书人为免祸只能将涉嫌影射清朝的字眼改成其他字代替,或者干脆空起来,结果搞得文理不通,雅韵全无。后来更是连胡、虏、夷、狄等也成了避讳字,书籍中往往空格不刻。




搞的乾隆看文章时也常常摸不着头脑,于是特意下旨让出书刊书的不必再空格搞避讳,然而真的刻出来后,老太爷又不高兴了,各地文案立时频发,一串一串的举族消消乐。




湖南老秀才只因批评捐官制度就被满门抄斩,你东台县倒好,竟敢直接说乾隆爷不像条龙,嘿,自个掂量后果吧。




往大了说,你东台县倒霉,上面的府教授、省学政都得跟着栽大跟头!




弄不好抚台大人的顶戴也得跟着被摘。




往小了说,却是好说的。




毕竟在场人员拢共五个人。




赵安一个,知县一个、教谕一个、训导一个,外加一个师爷。




事情很大啊,乾不像龙就罢了,你这还乾妖(爻)不像龙。




怎么办?




你们自个商量吧。




别说我赵学录天杀星下凡不给你们一点机会,该通融的可以通融,就看你们会不会研究了。




这会的赵安稳坐钓鱼台,独自在县令大人书房中慢悠悠的品茶,时不时的还拿人知县的小摆件把玩一二,搞的他是县太爷样。




心态真的很惬意,真就是没想到这次监考之行还能有如此意外收获。




外面,不说汗如雨下,也是泪水和在眶眶里打转转。




陈知县那是悔的肠子都青了,自个是猪油蒙了心么出这么道考题。




事情要是被捅到上面,杀头都是轻的。




副考官杨教谕和县试具体经办人常训导也是满头大汗,前者甚至连站在那里的勇气都没有,一屁股瘫坐在椅子上时不时抖上两下,跟中风似的。




常教谕也好不到哪去,上下牙关抖的“咯吱”响,明明满头大汗偏浑身上下凉的如堕冰窖般。




唯一还算镇定的是知县老爷请的大席钱师爷,将个考卷再三看了之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考卷要是被送到上面去,自家这位恩主最轻也是个斩立决。




怎么解释也没用的。




“乾妖不像龙”明明白白摆在那,你怎么解释?




解释若有用,也不至于死那么多人。




牵强?




大清开国到现在哪桩文狱他不是牵强附会?




何况哪有这么巧的。




又乾又隆的。




只能怪自家这位恩主出题太刁。




放下考卷,皱眉来到县令身边轻声道:“老爷,当年徐述夔之事可不能再现。”




钱师爷说的徐述夔就是三十年前东台县的举人,这人没啥特别爱好,就爱喜诗。




写些比如“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等诗句。




说实在的,徐举人给定个反贼举家消消乐其实也不牵强。




因为这人诗句读起来确实有反清复明之嫌。




什么大明天子重相见,要把胡儿搁半边?




什么明朝卷土重来,要把咱大清的都城给灭了?




该案结果是已经死了的徐述夔被剖棺,因尸体未腐割下首级悬示在东台县城示众。其子徐怀祖死了一年多停棺在家中,因尸体亦完好也被割首级在栟茶场示众。




两个孙子徐食田、徐食书处以斩首。




徐述夔的子、孙、兄、弟、兄弟之子,年十六以上者皆斩,十五岁以下及妻妾、姊、妹,子之妻、妾付给功臣之家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