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能聊聊吗(第2页)

 “当时我们是在咖啡馆签署的合约,当时签完后他就发了这份邮件给我,并说希望我当场填写完成,就发回邮件给他。”

 “但我当时由于天色太晚,还要急着回学校的缘故,就只写了一半,并承诺剩下一半,等我写完之后再邮件发过去,我记得我临走前,对方是录屏了我的上半段回答。”

 安溪听后,若有所思的看向索求,低声询问:“你知道招人还有这个环节吗?”

 “不知道。”索求遗憾的摊了摊手:“毕竟我负责的武器的研发,以及外部的进攻方面,招人这块并不归我管。”

 他提议:“不过你或许可以问问游鲤,那家伙以前主管的是情报部,对这方面应该会有涉猎。”

 安溪也确有此意,她拍了一张照片发过去,并编辑了大概的情况消息,游鲤看完后,回消息的速度很快。

 【游鲤】:如果是你描述这种情况的话,她大概率就是没有通过[迷雾]的心理测试。

 【安溪】:心理测试?

 【游鲤】:没错。

 根据游鲤的介绍,安溪才知道,原来[迷雾]对fog,也就是他们精准资助的学生对象,是有三个阶段的测试的。

 第一个阶段就是筛选,他们会在人群中,筛选出天赋极高的对象进行精准投资,就像芜晴这样,发放邀请函。

 第二个阶段就是加入,[迷雾]是不会轻易对自己看重的人才放手的,因此在他们那里只可能是两种情况。

 要么从一开始就乖乖接受投资,签署合同并承诺未来加入[迷雾]。

 要么就被他们使用特殊手段,逼到走投无路,再乖乖的签署合同,并承诺未来加入[迷雾]。

 没有第三个选项。

 再之后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熏陶,就来到了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测试。

 众所周知[迷雾]要的是科研人才,但往往科研的方向却不会很正规,这种时候就需要[迷雾]的研究人员拥有很强

的服从性了。

 而服从性的前提是什么?正是底线。

 只有道德底线不高的人,才能忠诚的为[迷雾]研究他们想要的东西,为此心理调查问卷的作用就派上用场了。

 它会忠诚的为[迷雾]区分出,那些道德底线高和底线低的人。

 对后者,[迷雾]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安静的投资,并等待对方学成归来后加入[迷雾]就好。

 毕竟底线本来就低,想必未来哪怕是知道[迷雾]其实是干什么的,也不会有多抵触。

 但前者不一样,道德会束缚他们无法为[迷雾]忠诚的效力,这也是[迷雾]无法忍受的。

 可他们也不会因此放手,只会想方设法的拉低对方的底线,就像如果一朵洁白的花,不愿意与漆黑的乌鸦为伍怎么办?很简单染黑它。

 只要把对方的底线拉低,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