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刀黄粱记山下岭头人
第三十三章 一座王屋山,半部道教史(第3页)
李白听闻这位大和尚竟然敢在如此大庭广众之下教授徒弟此等高深的学问,不禁的很是好奇,莫非自己误会了这和尚,那油光锃亮的脑门里原来是有东西的。只是听了一会,李白不禁有点想笑,这和尚,先讲了会故事,又背了这两首佛偈,至于那佛偈当中高深的智慧,却是不曾解释明白,东拉西扯了半天,一会无相着本相,一会空相变色相,只听得弟子和围观百姓云山雾罩,摸不着头脑,脑袋是越听越大,心里却是越来越佩服。看看,这就是大智慧,这就是佛法高深,这位就是佛陀转世啊,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李白越听越不屑,越听越想笑,到了后来,实在忍不了了,便故意笑出了声,更是大声喝彩:
“妙哉!妙哉!哈哈哈”
那和尚一边胡拼乱凑的糊弄众人,一边暗暗打量着李白这一桌的情况,看到李白几人果然被自己吸引,心里不由得更是得意,越讲越起劲,你看那桌的人这不就被自己忽悠的高声喝彩么,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大和尚也就收起了表演,循着笑声看向了李白几人。
茶铺里听法的人虽然各个头昏脑胀,但却都是大气也不敢出,往日里吵嚷不堪的茶铺今日却是落针可闻。李白的拍手叫好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都是茫然的看过去,心里嘀咕不已,纷纷猜想这人为何发笑?
大和尚没有出言搭话,架子还是要端着的,手下的弟子可是要会揣摩心思的,当下便有一人心领神会,站起身,朝着李白几人的方向先施了个佛礼,然后面色严肃的开口问道:
“不知这位施主因何发笑?”
这话听着好像客气平常,但语气冰冷,一副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位出声的弟子看来,这句话还算是收敛了。那位发笑之人身形高大,剑眉星目,神情飘逸,相貌虽然不是多么俊朗,但文人的儒雅卓越浓厚,此人腰间又悬了一柄长剑,又给他平添了一份侠士的刚毅豪迈之势,那长剑未挂剑穗,剑柄磨擦的明亮,一看就是被惯常使用的。很明显,这不是一把用来装裱的样子货,说不定还是把饮过血的凶器。虽然以自己背后宗门显赫的地位来说,未必会怕了这人,但好汉不吃眼前亏,更有师父在前,不能贸贸然惹了灾祸。此地乃是道教第一洞天,真惹出点事来也不好看,强龙还不压地头蛇,所以那和尚这才敛了性子,只是冷声质问了一句。
李白乃是何人?能叫皇帝御床赐宴,御手调羹的绝顶人才,岂会在气势上弱了这外强中干的小秃驴。当下也不还礼,就那么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
“想笑便笑,干你何事?”
茶铺围观的人群一看双方有点不爽,立刻退后几步,却不着急离开,一副让开场子看热闹的节奏。杜甫听了李白的话,怕他吃亏,赶忙起身打和,那位大和尚本来是准备结交几人的,怎料自己的徒弟蠢笨如猪,还是惯常那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心里便觉得要坏,果然就真的坏了。那和尚正准备思量怎么挽回,便见对方那边有人说和,他也只能站起身,浅浅训斥了自家弟子几句,便准备搭话结交。谁知对面那个佩剑之人被友人劝住,也没回应,重新转回身去,不再搭理。那绿袍和尚满心的兴致被打断,心里便也有了气,眼见无果,也是重新落座不再出声。
茶馆观众一看,双方没了下文,热闹估计是看不成了,也就慢慢散去,各忙各事。那大和尚原本还想结交这几人,被李白这么一讥讽,自然不再起那个心思,只是心里越想越不爽,总想着找个什么机会,回敬对方一番。
不一会,渡船来了,渡口那有四个穿着统一劲装的汉子指挥着人上船,这四人一看就是练家子,虽然不曾佩戴兵刃,单只看身形气势,一般人绝不是对手。这四人正是王屋山上清派阳台宫门下的世俗门派弟子,学了些拳法本领,因为此地被朝廷划归阳台宫统辖,所以官府并未派兵统御,方圆数十里之内的治安管理就由这些外门势力统管。这些阳台宫外门招收教授弟子,弟子学有所成再为门派出力,租田商铺运输这些营收,一部分上缴阳台宫,一部分自用,确保了山下老百姓安居乐业,山上修行人也不为红尘俗物所扰。
商船一般都是过境的大船,临时靠岸,绕过激流将人载到对岸山下,收个快钱,便匆匆而去。李白几人随着人流上了船,那几个和尚也上了船,仆从挑夫把那些箱包礼盒小心摆整齐后站到一边,小心伺候着。半个时辰后,人都上齐,一时间商船上骡马牛羊盆罐箱包混在一起,杂乱不堪。那几个和尚满脸嫌弃,尽可能躲出老远,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可惜渡船本就不大,和尚们也是躲无可躲,只想着快些发船,好远离此地。
李白就洒脱的多了,天生自来熟,很快就跟这些乡野之人打成一片,指点江山,意气风发!那些和尚看不惯李白如此得意,有一个忍不住出言讽刺。
“原来还道是个出尘的高士,却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俗人,真是糟践了那一副好皮囊!真是可惜可惜!”
李白越听越不屑,越听越想笑,到了后来,实在忍不了了,便故意笑出了声,更是大声喝彩:
“妙哉!妙哉!哈哈哈”
那和尚一边胡拼乱凑的糊弄众人,一边暗暗打量着李白这一桌的情况,看到李白几人果然被自己吸引,心里不由得更是得意,越讲越起劲,你看那桌的人这不就被自己忽悠的高声喝彩么,看到目的已经达到,大和尚也就收起了表演,循着笑声看向了李白几人。
茶铺里听法的人虽然各个头昏脑胀,但却都是大气也不敢出,往日里吵嚷不堪的茶铺今日却是落针可闻。李白的拍手叫好立刻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都是茫然的看过去,心里嘀咕不已,纷纷猜想这人为何发笑?
大和尚没有出言搭话,架子还是要端着的,手下的弟子可是要会揣摩心思的,当下便有一人心领神会,站起身,朝着李白几人的方向先施了个佛礼,然后面色严肃的开口问道:
“不知这位施主因何发笑?”
这话听着好像客气平常,但语气冰冷,一副颐指气使高高在上的姿态。在这位出声的弟子看来,这句话还算是收敛了。那位发笑之人身形高大,剑眉星目,神情飘逸,相貌虽然不是多么俊朗,但文人的儒雅卓越浓厚,此人腰间又悬了一柄长剑,又给他平添了一份侠士的刚毅豪迈之势,那长剑未挂剑穗,剑柄磨擦的明亮,一看就是被惯常使用的。很明显,这不是一把用来装裱的样子货,说不定还是把饮过血的凶器。虽然以自己背后宗门显赫的地位来说,未必会怕了这人,但好汉不吃眼前亏,更有师父在前,不能贸贸然惹了灾祸。此地乃是道教第一洞天,真惹出点事来也不好看,强龙还不压地头蛇,所以那和尚这才敛了性子,只是冷声质问了一句。
李白乃是何人?能叫皇帝御床赐宴,御手调羹的绝顶人才,岂会在气势上弱了这外强中干的小秃驴。当下也不还礼,就那么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
“想笑便笑,干你何事?”
茶铺围观的人群一看双方有点不爽,立刻退后几步,却不着急离开,一副让开场子看热闹的节奏。杜甫听了李白的话,怕他吃亏,赶忙起身打和,那位大和尚本来是准备结交几人的,怎料自己的徒弟蠢笨如猪,还是惯常那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心里便觉得要坏,果然就真的坏了。那和尚正准备思量怎么挽回,便见对方那边有人说和,他也只能站起身,浅浅训斥了自家弟子几句,便准备搭话结交。谁知对面那个佩剑之人被友人劝住,也没回应,重新转回身去,不再搭理。那绿袍和尚满心的兴致被打断,心里便也有了气,眼见无果,也是重新落座不再出声。
茶馆观众一看,双方没了下文,热闹估计是看不成了,也就慢慢散去,各忙各事。那大和尚原本还想结交这几人,被李白这么一讥讽,自然不再起那个心思,只是心里越想越不爽,总想着找个什么机会,回敬对方一番。
不一会,渡船来了,渡口那有四个穿着统一劲装的汉子指挥着人上船,这四人一看就是练家子,虽然不曾佩戴兵刃,单只看身形气势,一般人绝不是对手。这四人正是王屋山上清派阳台宫门下的世俗门派弟子,学了些拳法本领,因为此地被朝廷划归阳台宫统辖,所以官府并未派兵统御,方圆数十里之内的治安管理就由这些外门势力统管。这些阳台宫外门招收教授弟子,弟子学有所成再为门派出力,租田商铺运输这些营收,一部分上缴阳台宫,一部分自用,确保了山下老百姓安居乐业,山上修行人也不为红尘俗物所扰。
商船一般都是过境的大船,临时靠岸,绕过激流将人载到对岸山下,收个快钱,便匆匆而去。李白几人随着人流上了船,那几个和尚也上了船,仆从挑夫把那些箱包礼盒小心摆整齐后站到一边,小心伺候着。半个时辰后,人都上齐,一时间商船上骡马牛羊盆罐箱包混在一起,杂乱不堪。那几个和尚满脸嫌弃,尽可能躲出老远,一副生人勿近的姿态。可惜渡船本就不大,和尚们也是躲无可躲,只想着快些发船,好远离此地。
李白就洒脱的多了,天生自来熟,很快就跟这些乡野之人打成一片,指点江山,意气风发!那些和尚看不惯李白如此得意,有一个忍不住出言讽刺。
“原来还道是个出尘的高士,却不过是个徒有其表的俗人,真是糟践了那一副好皮囊!真是可惜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