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技术授权,比亚笛的无奈(第3更)(第2页)

 汪传福显得很有诚意:“没关系,郝总直说无妨,如果合适我们就合作。”

 郝强点头,开始阐述条件:“我的方案是:如果是独家授权,电池包售价的5%作为技术授权费,这包括技术服务和培训费用,直到正常投产。

 投产后的后续培训和其他技术服务,我们可以另行商议,这些都是小问题。”

 除了比亚笛大量生产磷酸铁锂电池,其他同行的产能并不大。

 而三元锂电池,郝强还不打算授权,要不价格就非常高,让别人承担不起。

 他接着补充道:“三年内必须正式投产,且投产后年产能不得低于2gwh。

 如果年产能超过10gwh,超出部分的费率为电池包售价的4.5%,费用按季度结算。

 另外,首付签字费为五千万元,这笔费用可在量产后抵扣技术授权费。”

 郝强在心里快速计算了一下:按照未来科技集团的定价标准,每度电的电池出厂价为833元。

 这意味着1gwh的电池产能将产生4165万元的技术授权费。

 假如每辆新能源车的电池容量为50度电,那每辆车将需要支付2082.5元的锂电池技术授权费,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其实,技术授权费只是整个合作中的一部分而已。

 既然使用未来科技集团的技术,那最好买相应的生产设备。

 一套年产2gwh的设备,报价3个亿,未来科技集团净赚一个亿。

 当然,不买设备也行,比亚笛自主研发,如果三年内没法正式投产,或者达不到水准,那怪不了未来科技集团。

 钱得照付!

 郝强也跟他讲清楚这一点。

 至于五千万元的首付款,这是为了保护未来科技集团的利益,避免技术转让后对方最终不进行投产而导致的损失。

 汪传福听完郝强的条件后,眉头微皱,暗叹价格真不低啊。

 略想一下,追问道:“郝总,那么技术升级的部分呢?

 既然你们公司能批量生产高性能的磷酸铁锂电池,想必已经在研制性能更佳的电池技术了吧?”

 郝强平静地回答:“技术升级确实需要重新谈判,具体比例取决于行业特性、技术先进性、竞争情况和技术价值,不过差异应该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