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开始抛售股票,激情时刻(第3更)(第2页)

 汽车设计是一个需要专业知识、丰富经验和团队协作的复杂过程,一人之力极难全面掌控。

 9月底的时候,郝强把手绘图和简单的三维图制作完成。

 于是,他召开汽车设计团队会议。

 在会上,郝强阐述未来es6的一些参数:

 “这是一款5门5座suv,长度4.85米左右,宽约2米,高约1.7米,接近角17度,离去角20度……”

 “电机已经定下来了,就采用我们公司正在研制的感应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前150kw后210kw……双电机四驱,注意一下。”

 “锂电池也确定下来了,低配版续航500公里,高配625公里,电池包重量记一下,375公斤和500公斤,这个参数是基本不会动的,设计的时候大概注意一下。”

 “特别要注意的是,b柱这里,要与玻璃窗圆滑过渡……”

 ……

 郝强向团队详细阐述了他对未来es6特征的构想,明确指出哪些元素是核心不可更改的,哪些可以灵活调整。

 随着郝强的讲解,结合他提供的手绘草图和初步三维渲染图,团队成员们逐渐在脑海中勾勒出了es6的大致模型。

 讨论中,一位经验丰富的钣金工程师提出了关键性问题:“董事长,车身的流线型设计对钣金原材料的稳定性要求相当高。

 如果不同批次的材料塑性存在差异,在折弯回弹时就会出现不一致,这会给批量生产带来极大的挑战。

 以目前国内各钢厂的技术水平,我担心实现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郝强认真听取了工程师的意见,回应道:“我理解你的顾虑。

 关于这一点,我会进一步与钢厂沟通,争取把技术提升。

 如果确实难以保证材料的一致性,我们可以考虑增加模具数量,针对不同批次材料的塑性特性,采用对应的模具和折弯参数。”

 郝强知道钣金工程师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

 要在批量生产中保证复杂圆弧钣金的一致性,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市面上许多汽车的车身设计相对保守,缺乏明显的流线型特征。

 这并非设计师不想,而是受限于工艺和原材料稳定性。

 另外,就是成本问题了。

 越复杂的车身,制造成本就更高。

 未来es6的制造成本肯定不低,值得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