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光刻机研发新任务


在未来科技集团这座庞大的科技公司中,创新的火花每时每刻都在迸发。

 集团的科研项目繁如星辰,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广阔领域。

 这些项目大多不需要郝强亲自过问,而是由各个分公司的研发部门自主决策,甚至下放到具体的项目小组进行管理。这种扁平化的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研发效率,让创新的步伐永不停歇。

 郝强也知道,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他的精力是有限的。

 因此,他只在涉及重大投资或战略方向的项目上亲自审批。

 这种管理方式既体现了他对团队的信任,也保证了他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最关键的决策上。

 若非如此,面对如此海量的研发项目,他恐怕会陷入事务性工作的泥潭,无法自拔。

 潘乐伟每天给他汇报工作,也必须限定在15分钟以内。

 在这个创新的熔炉中,每一天都有新的发明在孕育而生。

 集团平均每天产生两到三项新的发明专利。

 在这些发明申请专利之前,还需要经过一道严格的把关程序。

 集团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负责整理和审阅这些专利资料。

 他们不仅要确保每一项专利申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要警惕是否存在核心技术泄密的风险。

 只有在确认无误后,这些专利资料才会被送往专利部门进行正式申请。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来科技集团就像一艘巨轮,在创新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而郝强,则是这艘巨轮的掌舵者。

 每年新增几千名新员工,对管理者的水平要求非常高。

 公司高层,就是制定决策和规则的人,根本没精力管太细的工作。

 就像郝强走在公司里,看到管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他都没空去深究。

 若是几年前,他经常到车间里巡逻。

 可如今,车间人员极难看到郝强的身影。

 不,就算是总部大楼办公室的人员,也难看到他到他们办公室巡逻。

 郝强听完潘乐伟的汇报后,按照既定日程来到18号楼一楼的芯片制造车间。

 纯净的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臭氧味,这是无尘车间特有的气息。

 他巡逻了一圈,顺便听一听现场员工的反馈。

 一个月之前,公司拥有5台ebl光刻机。

 如今,又成功量产了3台。

 按照目前的产能,需要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40台14nmebl光刻机的布局。

 而这40台ebl光刻机,年产可以达到5亿颗芯片。

 按照公司目前的芯片销售情况,想达到一年销售5亿颗芯片难度非常大。

 除非,芯片大降价。

 明年,未来科技集团一年消耗的芯片估计就几千万颗而已。

 所以,公司也不急着大批量生产ebl光刻机。

 卖又不卖,自产自用,一年生产三十几台完全足够用了。

 半个小时后,

 会议室,光刻机项目组的骨干成员已经齐聚一堂,讨论解决ebl光刻机的问题。

 郝强给项目组定下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半年内将工艺制程优化到7nm,实现量产7nmebl光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