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同行的压力


吴锡市锡山区,雅滴电动摩托车公司。

 研发中心,a3会议室。

 屋外,植被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雪,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件银装。

 室内,空调暖气将寒气隔绝在外,吹散了冬日的冰冷。

 尽管如此,围坐在会议桌旁的十个人却感受不到丝毫温暖。

 他们的心情如同屋外的积雪,沉重而压抑——因为他们负责的项目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陷入了困境。

 干活了,花了大量时间,成果不如意。

 “各位,未来公司的f1电动摩托车车架全采用焊接工艺,而且是满焊,没有校变形,并不是螺栓连接。

 为什么我们就是控制不好焊接变形,导致轴的安装基准出现偏差?

 他麻的同轴度达到1毫米去了!

 这个车架的焊接质量项目已经进行了大半年,但效果远远没有达到预期。”

 项目经理李彬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和无奈。

 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电脑上的excel工作表,将项目中的问题逐一罗列出来。

 李彬是公司资深的焊接工程师,拥有多年的技术经验。

 为了解决车架焊接质量问题,特别是焊接变形这一难题,牵头成立了专项项目组,目标就是攻克这一技术瓶颈。

 项目组成员包括五位焊接工艺人员、一位组装工艺员、一位质量工程师、一位结构设计师以及车间主管。

 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此刻,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焦虑和困惑。

 在雅滴公司,解决重大技术问题的方式与其他公司有所不同。

 有些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领导拍板、部门执行,再分派给具体负责人”的老办法,而雅迪则借鉴了未来科技集团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这个年代,搞科研采用项目管理可能只在大公司采用,甚至一些大公司还不会采用项目管理办法。

 在项目组中,项目经理是核心,拥有绝对的决策权,而各部门的领导则更多是提供资源和支持的角色。

 每周,项目组都会召开一次例会,各工艺代表需要汇报工作进展,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管理模式更加高效、针对性更强,能够快速响应技术难题。

 在项目初期,李工带领团队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明确了项目的目标和难点。

 随后,他根据项目需求挑选了团队成员,并制定了详细的项目里程碑和任务分配表。

 每个成员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任务节点也被严格控制。

 比如质量工程师,负责编制pfmea,统计生产数据,撰写8d报告;

 焊接工艺人员则专注于优化焊接参数和工艺路线;

 结构设计师则从设计角度提出改进建议,设计工装夹具。

 所有人的工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减少焊接变形,提升车架质量。

 然而,尽管项目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展却依然缓慢。

 焊接变形问题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横亘在他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