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你管这叫谋士?千里江风
第20章 020(第2页)
这样的走法也就意味着,行军之路上会途径梁国以及定陶,不必绕路耽搁。
在途径梁国之时,乔琰循着原本的印象找到了乔氏族地。
乔氏不算豪族,自没有坞堡庇护,但乔氏有士族之名却几无财帛傍身,便很好地规避掉了被打劫的风险,也让乔琰得以从祖宅中找到原身父母曾经用过的衣衫。
皇甫嵩本以为自己会看到一个和家中长辈抱头痛哭的画面,却看到乔琰只是跟族老简单寒暄了两句后,又以行军紧急不可耽搁之由很快离开了此地。
“不多留半日?”皇甫嵩问道。
乔琰无声地摇了摇头。
她这些天来处处盘算的是如何在黄巾之乱中给自己的声望打出一个基本盘来,便不免对“乔琰”过往在乔氏祖宅中的言行记忆有些疏忽。
加上她的体质和原身那病弱不足之态也稍有些区别,倘若过上两三年还能用身体养好了不少这种理由来解释,可在现在却不成。
多说多错,还不如减少接触。
而她这寡言的状态不难让人给她找出个理由来,无外乎就是触景伤情。
这很合理。
除了典韦有点不大痛快。
她这触景伤情的悲苦情绪要是难以发泄,可以在抵达定陶之前把波才那家伙多打几顿,而不是让他和徐福那小子一起识字进学!
他现在倒是觉得乔琰之前纯属瞎诌的那个,让他将来的儿子来学习这个想法非常好了。
但若是让他拒绝又怎么都开不了这个口。
在这军营之中谁不知道他和徐福两人是头一份的好待遇,在知识几乎被世家垄断的时代,能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事情。
好在行过了曹县之后他就得到了解脱,乔琰让他和徐福两人自己自己温习去了,她自己则是一个人呆在营帐中不知道在做些什么。
旁人觉得她是因为即将抵达定陶,也便是乔羽丧生之处觉得越发神伤,只有谋士系统知道,她又并非原本的乔琰,哪里有什么神伤一说。
在看到乔琰的举动之时,它觉得自己整个系统都恍惚了,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因为她在——
排练。
系统可以确定了,就算它问出来的话,大概也只会得到一个回复,她那出以孝服去见皇甫嵩和朱儁的场面,甚至还没达到她整场谋划的顶峰。
于定陶杀波才祭父才是那个重头戏。
---------------
定陶,位于济水之南。
昔日“乔琰”跟随父母在此地经过,撞上了波才南下颍川的队伍,但现在那个曾经发生过交锋的地方,已经不剩下什么痕迹了。
这不难解释,却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彼时战况分出了个胜负后,车架被人带走做了柴火,倒地死亡的马匹和人,在绝对的饥荒面前都不可能留存下来。
就连原本沁在泥土里的鲜血,也已经随着前些日子兖州境内下的那场雨,而被浸入了土层更深处的地方。
此时故地重临唯一能让乔琰辨认出的,是在土地上需要稍加注意才能看清的箭痕。
当然箭也已经不见了,早就被人给带走当做武器了。
她冷着脸色,因穿得稍显单薄而被吹到苍白的面色,又一次与孝衣的白色相互映衬,显得她格外孱弱。
但她腰背笔挺,捧着自乔氏祖宅取来的衣物一步步前行之时,又分明是好一派风骨凛然。
直到将这些衣物投入火盆之中焚烧,行招魂之事,火光这才将她的面色映照出一点绯红之色。
汉代的招魂手法多样,如汉武帝试图招魂李夫人结果折腾出了皮影戏这种东西,又如非衣也在传言中有此等效果。
但这些情况和乔琰这种父母尸骨不在的情形到底有些不同,所以这会儿自然是她说什么算什么。
实在不行就当做是什么偏门的风俗,总之还是要一个场面效果。
所以她点起了这焚烧衣物的一捧火。
等到衣物在盆中彻底化为灰烬,被河边的风一吹,扑起了一点余烬,笼罩于前方的火烛之上的时候,自皇甫嵩的角度正看到乔琰的眼角隐约可见一点泪光,又被她在仰头之时压了下去。
而此时风吹起的并不只有火盆中的旧衣,还有乔琰身上的素色孝衣,以至于当她随手抬了抬手的动作里,宽大的孝衣外袍形成了一种翩然欲飞之态。
但这抬手的动作其实是一个信号。
典韦看到这个信号,将波才给拎了过来。
波才起先跟随队伍行路的时候,还以为他们之所以会将他带上,正是看中了他身为大方渠帅的身份,想要再关他一阵,让他在心防失守的状态下,再吐露出一些与大贤良师有关的秘密。
谁让梁仲宁这个当头目的也被带上了。两人相邻着关押,怎么看也是很统一的待遇。
却万万没有想到,皇甫嵩根本没有跟他搞什么拉锯作战的想法。
该放的人还被丢在长社,要警告的先继续关押,而该杀的人,便如同波才此时一样,也没什么让他说上多余的话的意思。
他被浑身捆缚着带到了乔琰面前,心中终于在此时生出了几分恐慌的情绪。
这不对!这很不对!
他对此地还是有些印象的。
毕竟对他来说,杀掉了大汉的官吏和杀了大汉的平民是两回事。
他甚至一度在酒后的吹嘘中也提及,那看起来官职不小的官员,还领着那么些个护卫家兵,还不是在他们的人海战术之下被解决在了那里。
就是可惜当时好像放跑了几个人,显得他还挺未尽全功的样子。
但现在他在不得自由的状态下被带到此处,看到的还是乔琰身着孝服,神情冷漠的样子,他就算不会什么读心术,总也能将眼下的情况猜出一二了。
之前他与梁仲宁被关在一处的时候他还在怒骂对方,带了个军师其实是带来了一个招致覆灭的祸根,要不是梁仲宁对她百般倚重,如何会给她那个步步算计的机会。
可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将记忆里的某个片段翻找出来,波才不由将此时站在审判者位置的女童与那个狼狈逃命的身影联系在了一起,他陡然意识到——
他不应该骂梁仲宁啊!他应该骂自己才对!
他当时怎么就没再多努力努力,放任了她成功逃出重围,现在自己却要殒命在她手
里了。
这是何等让他从未想到过的报应!
眼看乔琰看向他的目光与看死人无异,波才连忙拼命转动着脑子,试图给自己寻找一个活命的理由。
“你父亲不是我杀的”这种话是没什么用的。
这年头属下杀的人大多要算到当老大的那位的头上,若真这么说了,只怕反而要将对方激怒了。
他只能咬牙震声道:“我知道巨鹿郡内的兵力,你们不能杀我!”
然而他的这句话,好像还不如面前的济水奔流能在乔琰的心中激起波澜。
她并未因为这句话露出任何的动容情绪,甚至就连那皇甫嵩也并没有觉得他是要说出什么军机要务,而可以暂时留他一命。
他所想象出的在这句话面前屠刀止步的状态完全没有出现,恰恰相反,他看到的只是乔琰朝着皇甫嵩走去,在驻足于马前后说道:“请将军借剑与我一用。”
皇甫嵩将身侧的佩剑朝着乔琰递了出去。
将武器借出,在此时绝不算是什么冒昧的举动,而是乔琰正在达成“波才此人是死于皇甫嵩佩剑之下”的结果。
这无疑也是在落成他剿灭颍川黄巾的功绩。
对乔琰在这种时候还能想到这细节,他不由更多了几分宽怜的心思。
这把自皇甫节戍守雁门开始便用的剑,在皇甫嵩成年后被交托到他的手上,现在则握在了一个十岁的孩童手中。
曾经饮过胡虏血的利器上带着一层令人望之生畏的寒光,但被拖拽到了江边、直面乔琰的波才却觉得,这孩童的目光分明要比这把剑更有彻骨的寒意。
可惜他行动不由自主,更是在这把开锋夺命的名剑面前,根本没有一点生存的机会。
在已经直面过卜己张伯二人在这样近的距离下死在她的面前后,乔琰更不可能对自己亲自执剑杀人露出什么胆怯的情态来。
更不必说,她曾经在自己独处帐中的时候演练过许多次,也确信以她现在的体质所拥有的力气足以做到这一步。
她抬手,提剑,挥落。
下一刻,波才原本还被迫跪在济水河边的身体倒了下去,自他脖颈断口处流淌出的血缓缓流入河中。
他再无法说出话来了。
虽然血色经由河水的冲刷就很快就会被稀释到几不可见的地步,但乔琰知道这便已经够了。
这些血水流入济水之中的样子注定会被她身后的那些个士卒看到,也或许会在他们凯旋的时候传扬出去。
绝不是河水流淌后的全无痕迹。
说来也颇有意思,在现代,济水之名已经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黄河侵吞过去的河道,但在汉朝并非如此。
“江河淮济”四渎的说法在这个年代依然存在。
在途径梁国之时,乔琰循着原本的印象找到了乔氏族地。
乔氏不算豪族,自没有坞堡庇护,但乔氏有士族之名却几无财帛傍身,便很好地规避掉了被打劫的风险,也让乔琰得以从祖宅中找到原身父母曾经用过的衣衫。
皇甫嵩本以为自己会看到一个和家中长辈抱头痛哭的画面,却看到乔琰只是跟族老简单寒暄了两句后,又以行军紧急不可耽搁之由很快离开了此地。
“不多留半日?”皇甫嵩问道。
乔琰无声地摇了摇头。
她这些天来处处盘算的是如何在黄巾之乱中给自己的声望打出一个基本盘来,便不免对“乔琰”过往在乔氏祖宅中的言行记忆有些疏忽。
加上她的体质和原身那病弱不足之态也稍有些区别,倘若过上两三年还能用身体养好了不少这种理由来解释,可在现在却不成。
多说多错,还不如减少接触。
而她这寡言的状态不难让人给她找出个理由来,无外乎就是触景伤情。
这很合理。
除了典韦有点不大痛快。
她这触景伤情的悲苦情绪要是难以发泄,可以在抵达定陶之前把波才那家伙多打几顿,而不是让他和徐福那小子一起识字进学!
他现在倒是觉得乔琰之前纯属瞎诌的那个,让他将来的儿子来学习这个想法非常好了。
但若是让他拒绝又怎么都开不了这个口。
在这军营之中谁不知道他和徐福两人是头一份的好待遇,在知识几乎被世家垄断的时代,能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事情。
好在行过了曹县之后他就得到了解脱,乔琰让他和徐福两人自己自己温习去了,她自己则是一个人呆在营帐中不知道在做些什么。
旁人觉得她是因为即将抵达定陶,也便是乔羽丧生之处觉得越发神伤,只有谋士系统知道,她又并非原本的乔琰,哪里有什么神伤一说。
在看到乔琰的举动之时,它觉得自己整个系统都恍惚了,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因为她在——
排练。
系统可以确定了,就算它问出来的话,大概也只会得到一个回复,她那出以孝服去见皇甫嵩和朱儁的场面,甚至还没达到她整场谋划的顶峰。
于定陶杀波才祭父才是那个重头戏。
---------------
定陶,位于济水之南。
昔日“乔琰”跟随父母在此地经过,撞上了波才南下颍川的队伍,但现在那个曾经发生过交锋的地方,已经不剩下什么痕迹了。
这不难解释,却让人觉得有些悲哀。
彼时战况分出了个胜负后,车架被人带走做了柴火,倒地死亡的马匹和人,在绝对的饥荒面前都不可能留存下来。
就连原本沁在泥土里的鲜血,也已经随着前些日子兖州境内下的那场雨,而被浸入了土层更深处的地方。
此时故地重临唯一能让乔琰辨认出的,是在土地上需要稍加注意才能看清的箭痕。
当然箭也已经不见了,早就被人给带走当做武器了。
她冷着脸色,因穿得稍显单薄而被吹到苍白的面色,又一次与孝衣的白色相互映衬,显得她格外孱弱。
但她腰背笔挺,捧着自乔氏祖宅取来的衣物一步步前行之时,又分明是好一派风骨凛然。
直到将这些衣物投入火盆之中焚烧,行招魂之事,火光这才将她的面色映照出一点绯红之色。
汉代的招魂手法多样,如汉武帝试图招魂李夫人结果折腾出了皮影戏这种东西,又如非衣也在传言中有此等效果。
但这些情况和乔琰这种父母尸骨不在的情形到底有些不同,所以这会儿自然是她说什么算什么。
实在不行就当做是什么偏门的风俗,总之还是要一个场面效果。
所以她点起了这焚烧衣物的一捧火。
等到衣物在盆中彻底化为灰烬,被河边的风一吹,扑起了一点余烬,笼罩于前方的火烛之上的时候,自皇甫嵩的角度正看到乔琰的眼角隐约可见一点泪光,又被她在仰头之时压了下去。
而此时风吹起的并不只有火盆中的旧衣,还有乔琰身上的素色孝衣,以至于当她随手抬了抬手的动作里,宽大的孝衣外袍形成了一种翩然欲飞之态。
但这抬手的动作其实是一个信号。
典韦看到这个信号,将波才给拎了过来。
波才起先跟随队伍行路的时候,还以为他们之所以会将他带上,正是看中了他身为大方渠帅的身份,想要再关他一阵,让他在心防失守的状态下,再吐露出一些与大贤良师有关的秘密。
谁让梁仲宁这个当头目的也被带上了。两人相邻着关押,怎么看也是很统一的待遇。
却万万没有想到,皇甫嵩根本没有跟他搞什么拉锯作战的想法。
该放的人还被丢在长社,要警告的先继续关押,而该杀的人,便如同波才此时一样,也没什么让他说上多余的话的意思。
他被浑身捆缚着带到了乔琰面前,心中终于在此时生出了几分恐慌的情绪。
这不对!这很不对!
他对此地还是有些印象的。
毕竟对他来说,杀掉了大汉的官吏和杀了大汉的平民是两回事。
他甚至一度在酒后的吹嘘中也提及,那看起来官职不小的官员,还领着那么些个护卫家兵,还不是在他们的人海战术之下被解决在了那里。
就是可惜当时好像放跑了几个人,显得他还挺未尽全功的样子。
但现在他在不得自由的状态下被带到此处,看到的还是乔琰身着孝服,神情冷漠的样子,他就算不会什么读心术,总也能将眼下的情况猜出一二了。
之前他与梁仲宁被关在一处的时候他还在怒骂对方,带了个军师其实是带来了一个招致覆灭的祸根,要不是梁仲宁对她百般倚重,如何会给她那个步步算计的机会。
可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将记忆里的某个片段翻找出来,波才不由将此时站在审判者位置的女童与那个狼狈逃命的身影联系在了一起,他陡然意识到——
他不应该骂梁仲宁啊!他应该骂自己才对!
他当时怎么就没再多努力努力,放任了她成功逃出重围,现在自己却要殒命在她手
里了。
这是何等让他从未想到过的报应!
眼看乔琰看向他的目光与看死人无异,波才连忙拼命转动着脑子,试图给自己寻找一个活命的理由。
“你父亲不是我杀的”这种话是没什么用的。
这年头属下杀的人大多要算到当老大的那位的头上,若真这么说了,只怕反而要将对方激怒了。
他只能咬牙震声道:“我知道巨鹿郡内的兵力,你们不能杀我!”
然而他的这句话,好像还不如面前的济水奔流能在乔琰的心中激起波澜。
她并未因为这句话露出任何的动容情绪,甚至就连那皇甫嵩也并没有觉得他是要说出什么军机要务,而可以暂时留他一命。
他所想象出的在这句话面前屠刀止步的状态完全没有出现,恰恰相反,他看到的只是乔琰朝着皇甫嵩走去,在驻足于马前后说道:“请将军借剑与我一用。”
皇甫嵩将身侧的佩剑朝着乔琰递了出去。
将武器借出,在此时绝不算是什么冒昧的举动,而是乔琰正在达成“波才此人是死于皇甫嵩佩剑之下”的结果。
这无疑也是在落成他剿灭颍川黄巾的功绩。
对乔琰在这种时候还能想到这细节,他不由更多了几分宽怜的心思。
这把自皇甫节戍守雁门开始便用的剑,在皇甫嵩成年后被交托到他的手上,现在则握在了一个十岁的孩童手中。
曾经饮过胡虏血的利器上带着一层令人望之生畏的寒光,但被拖拽到了江边、直面乔琰的波才却觉得,这孩童的目光分明要比这把剑更有彻骨的寒意。
可惜他行动不由自主,更是在这把开锋夺命的名剑面前,根本没有一点生存的机会。
在已经直面过卜己张伯二人在这样近的距离下死在她的面前后,乔琰更不可能对自己亲自执剑杀人露出什么胆怯的情态来。
更不必说,她曾经在自己独处帐中的时候演练过许多次,也确信以她现在的体质所拥有的力气足以做到这一步。
她抬手,提剑,挥落。
下一刻,波才原本还被迫跪在济水河边的身体倒了下去,自他脖颈断口处流淌出的血缓缓流入河中。
他再无法说出话来了。
虽然血色经由河水的冲刷就很快就会被稀释到几不可见的地步,但乔琰知道这便已经够了。
这些血水流入济水之中的样子注定会被她身后的那些个士卒看到,也或许会在他们凯旋的时候传扬出去。
绝不是河水流淌后的全无痕迹。
说来也颇有意思,在现代,济水之名已经从地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黄河侵吞过去的河道,但在汉朝并非如此。
“江河淮济”四渎的说法在这个年代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