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227(二更) 建安元年(第2页)





此外,在将陈纪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后,有一个人落到她手里,也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了。




正是陈纪的儿子陈群。




他在历史上是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九品中正制也是他提出的。




后者就算了,前者对乔琰来说还是极有用的。




他也确实到了出仕的年龄。




至于崔州平,他同样可以安排在此地。




早在去年的八月里,在乔琰还身在凉州和那些武威豪强打交道的时候,戏志才和郭嘉就已经在讨论将崔钧给召来并州做事了。




崔烈毕竟年纪也不算小了,崔钧与其在安平赋闲,观望时局,还不如来并州协助老父亲处理公务。




所以在去年的十月里,崔烈便在戏志才的建议下给他送了一封信,信中所言就是此事。




崔钧固然因为和父亲在买官这件事上闹出了点“矛盾”,总的来说和父亲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当即赶了过来。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西河郡中的庶务其实大半是经由他之手来处理的,足以证明他的本事。




乔琰道:“任用崔州平为弘文馆馆主之一,一面是可体现对于河北士人的拉拢。”




崔州平乃是冀州人,其父亲崔烈乃是河北名士,这就是在跟袁绍抢饭碗。




田丰会不会迎来另外一个有可能发现他身份的人,那是另外的问题。




“另一方面,我倡议创立弘文馆,若连一个自己人都不安插,别人反而要怀疑我别有用心了。”




她在抬眸间露出了几分狡黠的意味,郭嘉、程昱二人也不由在心中为她这个人选叫了声好。




这一点小小的私心表露得恰到好处。




这样一来,若按照她的安排,弘文馆四馆主便是荀彧、王允、陈纪和崔钧。




从年龄上来看老中青三代都有了,而从地域上来看也涵盖了河北、并州和豫州。




稍有的一点问题也只是,荀彧和陈纪都是颍川人。




但这两人一个是“王佐之才”,一个是“三君”之一,实难有人提得出比他们更合适的人选。




郭嘉想了想乔琰先前提到的那个四人同往还是轮换的问题,说道:“不知道君侯有无听过一个说法,昔年陈太丘拜谒荀朗陵,因其崇尚简朴无有仆役,就令陈元方拉车,陈季方持杖在后,彼时陈长文尚小,载于车中,时人将此景称为真人东行,引为美谈。如今虽不是陈氏子孙三代,却也是四贤才齐心,何妨令此四人同往弘文?”




郭嘉所说的这件事,说的就是陈纪的父亲前去拜访荀氏八龙的父亲荀淑。




因为陈寔持节俭之风,没有仆从相伴,便让长子陈纪拉车,次子陈谌在后,当时的陈群年纪还小,就被载在车里。陈寔和两个儿子都有美名在外,合称三君,故而被人称为“真人东行”。




也便是说,贤人聚众而行,在今时是很容易被传出美名的。




所以弘文馆的四位馆主也大可以如此。




让他们同去无妨,到时候有事务在手需要忙碌的,大可以早一点走。




总之便是要凭借着美谈名声,令此四人坐镇的消息尽快传播开来。




不过他话刚说完就听到乔琰调侃道:“谁是那个年纪尚小载于车中的?”




郭嘉哭笑不得。




他就是打个比方而已!没有真要复刻陈氏祖孙名场面的意思!




但他也下意识地想到……若是真要严格按照这个场面,那这四人里年龄最小的,好像是荀彧吧?




对于自己的好友好像处在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安排下,郭嘉毫无负罪感。




他已盘算着明日就请文若吃酒去,再替他接风洗尘一番。




如果乔琰真要这么安排,那就当提前请罪好了。




好在他又听乔琰说道:“开个玩笑罢了。如此一来,长安城中的文官遴选之事便这般定了。但——”




她话说到此,脸上忽有几分肃然,“文官的事上我们可以让步,武官的事上却绝不行。”




“无论出于何种问题的考虑,兵权这种最实际的东西,都只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哪怕要端着刘虞这个对外打出的幌子,这条底线也绝不会变更。




这才是为何她要给自己争下大司马或者大将军的位置。




“其实君侯倒是不必太担心此事。”程昱说道。




他说话之间语气从容,也或许,将他这种表现说成是见证她一番成长的骄傲也无妨。




“自黄巾之乱到如今,君侯未尝一败,凉并二州军权绝无可能假手他人,关中又有子龙坐镇,便是有人来投,也必定会选择直接来投效到君侯麾下,而非从金吾卫中谋求职务。”




程昱并未多言,在座之人也听得出他的另外一层意思。




与乔琰形成对比的正是刘虞。




虽然刘虞在处理政务上的能力出众,但慈不掌兵的道理,在刘虞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反例论证。




哪怕给了他足够的军队人数,在不能做到合理训练与有所取舍的情况下,只有兵败一种可能。




前来长安的众人大多是因刘虞的贤名而来,但大概不会有人是因为刘虞的作战能力。




刘虞的性格也让他对月前的一败深觉惭愧,绝不会轻易插手于军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乔琰是一件好事。




她顶多就是需要提防,有人聚拢在刘虞身边,希望谋求上进,觉得有了天子的支持,就可以将军权也收归己用。




但在这样的人冒出头之前,程昱会替乔琰早一步发觉隐患的。




他平日里不苟言笑的面容闪过了一抹笑意:“我还当恭喜君侯的,您此番往幽州巡视,不是又带回了一员武将吗?”




程昱所说的正是东莱太史慈。




他见到了乔琰麾下部将的状态,又亲见乔琰以没石饮羽的一箭,对着公孙瓒发出了宣战之言,因其本就是个性情中人,当即决定了投靠乔琰麾下。




听闻她问询起家人后,毫无犹豫地派出了人手,意在将他的母亲也接来并州居住,太史慈对乔琰的尊敬更添几分。




在得了乔琰的吩咐后,他当即接手了一队兵卒训练神臂弓营。




武将的想法可要比文臣简单太多了。




谁能领着他们打胜仗,谁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而乔琰何止有着指挥若定的魄力,还有着让这些武将信服的个人实力。




只要再多一个统天下兵事的正名,便不必担心兵权有失。




等到征讨战事再起的时候,这份军权也只会随着她的下一场胜利,越发牢固地掌握在她的手中。




至于能不能赢得下一场胜利?




这不正是她麾下的谋臣武将所要竭力去考虑的事情吗?




在这场战事发起之前,他们的实力也必然会比之前更进一步。




除却关中与凉并二州本身的积累之外,还有与其余各州交易得来的收获。




荆州的刘表不必多说。




刘协失踪的武关距离荆州太近,让刘表出于洗脱自己嫌疑的想法,不得不在此时割肉放血。




在让长子刘琦前来长安协助宗庙之祀的同时,他也放开了荆州对南阳的控制,让武关成为了一处任意通行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