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聚兵马大募六军,励士卒重启军爵(第2页)
募兵制与秦汉时期的征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有很大区别。
宋朝的募兵制,是军队士兵全部从民间招募,之后入队吃军饷,由朝廷统一发放军饷和军队供给,有点像是雇佣兵。
但其实宋朝的募兵制,其实也是比较无奈的手段。
在宋朝募兵制的上面,还是可以看出很多宋朝为了用军队转移社会矛盾的色彩。
毕竟,哪朝哪代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地主豪强兼并大量土地,变相增加苛捐杂税,农民被大量压榨,自耕农一个接一个破产,导致农民没有生计,背井离乡,最后成为流民。
而宋朝的统治者以“寄招补军”的方式不断被将流民、饥民和所谓的“贼人”从军。
这样,通过军队为一个牢笼,把他们安置下来,同时也是把他们给控制起来。
这样主要是有两个好处,第一个,是这样做就可以缓解土地兼产生的不良问题,让这些没了土地的倒霉人不至于饿死。
第二,就是使民间的这些无业游民,这些游荡在四处,对朝廷不满不稳定力量被收编,减少对宋朝王朝的威胁性,有点那种以工代赈的意思。
所以,宋朝的皇帝,他们的本意是把民间的不稳定因素,通过募兵制,把他们从足以危害王朝统治的不稳定因素,转化为维护宋朝统治的军队。
这对巩固宋朝统治有大有好处,宋朝统治者自然是趋之若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本来就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因为问题的根源,土地兼并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土地兼并还在继续,导致流民和无业游民越来越多,而宋朝依旧在招募这些人从军,就导致了他们的军队数量也越来越大。
因此,宋朝的“冗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军费越来越多,但能打仗的军队数量没变,甚至被带的军纪涣散。
这募兵制,导致了冗兵,最后成为了拖垮宋朝的一大问题。
狄泉并不准备沿袭宋朝的军制,主要是针对军队的成员,要严格把控,不像是宋朝募兵制一样,什么样的货色都要,抓来就当兵。
像是郭京那样的祸国殃民大废物,让他当兵的人那简直是千古罪人。
这一点上,狄泉向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学习,因为戚继光当时抗倭在浙江义乌组建新军的时候,就对招兵要求有严格的把控。
他主要是要排除掉很多不合格的应征者,他招兵的标准: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
因为这些人都是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属于老油子了,打起仗来立刻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纯属是蹭军饷的害群之马。
这种人,当了兵不是逃兵就是老兵油子,别人冲锋他后退,别人立功他蹭功,白吃大米子干饭。
万一被上司抓住,他们又有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口才把自己摘出去,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概莫如是。
这种人在军队中,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起到瓦解军心的作用,不进反退。
戚继光要的就是那些傻大黑粗、沉稳扎实的乡野老实之人,这样的人才好指挥,能打仗,就像是高原上的沙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后来戚继光招募了三千义乌矿工、农民,这就是后世威名赫赫的“戚家军”。
在戚继光的精心操练下,这只军队纪律严明,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甚至从未伤亡超过百人,对敌的战损比一比五十,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奇迹。
后世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时候,甚至都参考了戚继光的这一征兵标准,加以改良,所以湘军也是被打造成了一支劲旅。
狄泉,就是要打造一支这样的部队,征兵方式分两种,一种放开,只要没有大毛病的人,都收进来,这种人只能够当做普通军队。
而以戚继光戚家军招募标准招募出来的部队,则是狄泉寄予厚望的精锐部队,对于这支部队,狄泉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宁缺毋滥。
精锐部队,贵精不贵多,这支部队要拿出去随时都可以打出八百破十万的战绩,才算是符合狄泉心中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