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东海的传说(二合一)(第2页)


家里活的有滋有味的奇人,说一句三国第一老乌龟都算是屈才了。 

 以前写三国小说时,朱伟光最佩服的两位三国人物中,这老货排第一,荀攸排第二。 

 因为这俩一个够狠,一个能忍。 

 荀攸是因为想要伙同何颙刺杀当时如日中天的董卓,结果消息走漏,被董卓抓紧牢里后,该吃吃该喝喝。 

 连何颙那个老游侠最后都被吓死了,他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一直在牢里挺到了董胖胖被点天灯,然后无罪释放,最后归了老曹。 

 这老家伙是走到哪儿都能活的有滋有味,弄不死,根本弄不死,简直邪性到了极点。 

 当然,这是历史中的他。 

 现在的他,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半大老头,神情恭敬,眼神平和,一点看不出三国第一毒士的阴狠与霸道。 

 不过这不是重点,现在的重点是这老家伙说,司马懿就在附近。 

 原因如上,目的不明。 

 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他司马懿之所以落得个这般下场,跟之前仙人的盘点脱不了干系。 

 眼下出现在这里,很可能心怀不轨。 

 把朱伟光听得是哭笑不得,一脸古怪。 

 “孙权肯要他?” 

 一直弓着身的贾诩顿了顿,表情也有些古怪的莫名道:“听说孙氏一开始是不打算收留的。 

 只是后来此子与孙权秘谈了一翻,最终让孙权改变了注意。 

 至于具体交谈了什么,无人得知。 

 只知道从那时起,此子就成了孙权身边的随身近侍,并在之后不久出任周瑜身边的幕僚随军参赞。 

 另外,江东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这么一则市井流言,有人称孙氏双壁之一的周瑜因为先前神迹盘点军祭酒时点出的孙策之死而跟孙权等人有了龃龉,起了弃孙扶汉的心思。 

 但没有实证,只是有人曾看到周瑜麾下另一随军军谋庞统曾与刘备相谈甚欢。” 

 朱伟光听得直摇头,但也没说什么。 

 一来正经的孙十万正在聊天群里看着,他既然决定不参合汉末这些破事,那就没必要惹这些麻烦。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孙氏内部不稳这是后世研究历史的人眼中一个基本共识。 

 从当年孙策莫名其妙暴毙而亡(历史记载,孙策是因为破相被气死的,但可能吗? 

 一个在战场上刀口舔血的将军,会因为脸上被人射了一箭而活活气死? 

 要真是被气死,那也肯定不是脸上折了一箭被气死,最起码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箭。 

 就像赵宋的烛影斧声一样,好为之跟好自为之,一字之差,那可是天差地别)。 

 到后来孙权弱冠之龄莫名其妙上位的那一天开始,孙家就注定上不了台面。 

 因为跳开问题看历史,汉末孙氏的开国环境跟北宋赵氏的开国环境其实很像。 

 都是兄暴毙而亡,弟诡异上位。 

 唯一不同的就是,跟汉末比起来,北宋初期的政治环境要宽松了许多。 

 虽然两者都是群狼环伺,但好就好在北宋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 

 它对内部已经有了一定的统治力与约束力。 

 可孙氏不同,汉末是真正的乱世,各方混战,中原部族四分五裂。 

 江东孙氏看似割据一方,但实际上由于曹魏、季汉对中原部族的割裂,导致它政权内部的统治力并不稳固。 

 在它的内部统治阶层中,普遍有种‘我只是暂时跟着你,但未必会一直跟着你’的骑墙心思。 

 因为在东吴内部的统治阶层眼里,有股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自孤心理。 

 说人话就是‘天下又不是你孙家一家的,北面还有曹家,西面还有刘家,你要是对我不好,劳资大不了去其他两人那里,依着劳资的能力,还愁没有立足之地?’ 

 这也是为什么汉朝以后,后世每逢乱世就一定要大一统的缘故。 

 因为多个政权并列,很容易造成内部人心不稳,患得患失,最终自我崩溃。 

 就像春秋战国时,那些名留青史的人物大多都是别国人一样,这种人心上的不对等割裂,对最高统治者权威的破坏是极其致命的。 

 因为它没法拿捏你啊。 

 你开出来的条件人家不满意,或者你惹毛了人家,人家跑到你死对头那里发光发热你咋整? 

 到时候人把你的条件扔出来曝光,其它原本跟着你的人一看,原来你这么抠搜,俺们也不干了,全跟着跑了,你又咋整? 

 而汉之前的春秋战国之所

以会诸侯国并列,就是因为它们没有经历过强行融合,在思想上就没有大家都是一家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