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这叫烟花?九点睡觉睡不着

第424章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第2页)

 原因很简单,拉胯的直升机业务拖了很大的后腿。无论是“空中小叉车”还是“空中皮卡”还是zb-max,几乎都是叫好不叫座。

 性能上没得说,性价比也不错,但除了部队、应急部门的少量订购外,几乎没人再买。

 原因很简单,这三款直升机都是工程吊运类专用直升机,主要面向输变电工程、水电工程、道路桥梁、铁路建设等大型建设单位。

 然而,这些目标客户在参观完这些直升机后,虽然赞不绝口,但之后却没了下文。

 究其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因为直升机这类航空设备的运行成本实在太高,而国内的人工成本却低得惊人。

 就拿输变电工程的钢制塔架来说,用陈夏附属厂的三款直升机吊运,效率确实高,完成度也非常好,但一个塔吊多出近30万的航空器材成本,让输变电工程的领导直喊心疼。

 要知道,用不到一半的钱,他们就能把两个大县的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招来,没日没夜地扛着钢制组件在陡峭的山路上转运。

 如果让妇女也参与进来,成本还会更低,因为女人一天只要15块钱。

 这就是国内那些吃苦耐劳,比黄牛还任劳任怨的农民工群体。

 陈夏附属厂那些高大上的工程直升机,遇到这些能上山下河,中间还能把天堑变成通途的农民工,不失败才怪呢。

 正因为如此,陈夏附属厂虽然卖力推广这三款直升机,但几年下来也只卖出去了22架。

 “陈队,我们的销量真是让人担心啊,为什么这么好的技术装备和战略产品却没人要呢?”屈菁菁也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没办法,这就是现实,非常残酷。”陈夏回答道。

 “我觉得是不是市场不接受?”安然问道。

 “确实有一部分原因,还有就是米国正在垄断市场,其他国家也跟着这么做。”陈夏解释道。

 其中部队采购了10架,占了一半。

 换句话说,其他单位只是给陈夏个面子,像红白喜事随份子一样,买一两架意思意思。

 至于出口……

 欧美适航证这堵墙,陈夏附属厂已经撞了十多年了,还是没撞开,所以三款直升机半点儿出口的机会都没有。

 出口没指望,国内又这么半死不活,不亏钱才怪呢。

 正所谓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三步是先烈。

 在三款工程直升机上,陈夏附属厂的理念显然超前了太多,直接就成了先烈。

 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对陈夏附属厂打击最大的还是涡轴发动机。

 要知道,就在陈夏附属厂推出三款工程直升机的同时,上级部门已经开始为直9、直8、直11这三款直升机选定动力系统了。

 按照陈夏附属厂的实力,不说三款直升机的动力总成全能拿下,至少拿下两款应该不难,再不济也能拿到一款作为安慰。

 结果竞标的时候,陈夏附属厂竟然全军覆没。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其他几个涡轴发动机生产厂家不遗余力地抹黑陈夏附属厂涡轴发动机的技术能力。

 而他们的理由就是三款工程直升机的惨淡销量。

 “为什么陈夏附属厂能把固定翼飞机做得那么好,动不动就弄出爆款,直升机却一塌糊涂?

 还不是因为国内的老毛病,心脏不行。所以啊,大家还是醒醒吧,陈夏附属厂的涡轴发动机不能用。

 纯国产的能有啥技术?要用还是用我们从法国引进技术生产的,具备欧洲80、90年代先进水平的涡轴才行。”

 当时这类言论在业内充斥,甚至一些报刊杂志也连篇累牍地报道。

 偏偏陈夏附属厂还没法反驳,因为三款工程直升机的销量实在太差,事实胜于雄辩,怎么反驳?

 说三款直升机是工程直升机,受众本来就小?

 人家根本不听你解释,只盯着那可怜的销售数字大做文章。

 正是在这种甚嚣尘上的舆论和背后厂商的助推下,陈夏附属厂和陈夏遭遇了入行以来最大的挫败。

 三款直升机的动力总成一个都没拿到,全军覆没。

 当时陈夏什么也没说,回到集团后,立即召集直升机业务部门,一次性上马两款通用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