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史书不会记载有多少倭国人消失在大明


 只有大家都富足起来,大明才能去干更多的大事。 

 甚至,征召雇佣的方式建立起一支百万雄师,而非世袭的军户制度,让军队的战力一年比一年低。 

 “真是这么回事……” 

 “太孙没骗咱们……” 

 “太孙是真心为咱们打算啊……” 

 红薯地里,感动的哭声连成一片,久久不停。 

 朱允熥皱眉喝道,“都别哭了,赶紧干活。要是耽误了栽苗,谁家都种不了红薯。” 

 这话一出,大伙儿立刻安静下来。 

 缪良哲这时也调整好情绪,走到朱允熥身旁,朝那些老农民们摆了摆手。 

 “大家继续忙,早点把垄起好,把红薯藤插下去。” 

 说罢,缪良哲转向朱允熥:“老百姓不懂事,若有冲撞之处,还望殿下多多包涵。” 

 朱允熥摆摆手:“百姓的心声,孤听在耳里,记在心里。” 

 缪良哲脸上露出了笑容,“微臣请求从今天开始,就常驻这里,直到红薯收获时,亲自清点产量。” 

 朱允熥淡淡地看向这位上林苑监管官。 

 换成别人,可能有想分一杯羹的意思。 

 但缪良哲真的想亲手照顾好这片红薯田,也真想成为第一个计算出红薯高产的人。 

 “没问题。” 

 朱允熥轻轻勾起嘴角,随即指向红薯田:“看,这几行已经准备就绪,监正如若有心,不妨与我一起把红薯苗栽下去。” 

 缪良哲满面春风,颔首应允。 

 “是,殿下。” 

 …… 

 奉天殿。 

 朱元璋倚躺在软榻上,双脚随意搭在旁边扶手上。 

 两位宫女正小心的为他按摩。 

 他的目光不时转向埋头批阅奏折的朱标。 

 自从出征交趾,北方边境有藩王稳固,倭国金银运回。 

 尽管摊丁入亩的政策,在大明内引起了一些波澜,但总的来看,大明朝已悄然步入了一个安定的时期。 

 就连朱标也被朱元璋从书堆中拉出来,再度肩负起国之重任。 

 坐在朱标身旁的解缙,缓缓放下手中的奏折,望向朱标。 

 “殿下,听说山西那边河流春汛融化了冰层,地方官请求朝廷调拨粮食跟银两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