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史书不会记载有多少倭国人消失在大明(第2页)

 朱标抬起眼,嘴角扬起一抹微笑。 

 “从河南道的太仓调拨粮食救济山西,同时调动淮安府为交趾转运而储备的粮食到河南,充实那里的粮仓,再下旨给交趾道,今年夏粮暂存于淮安府的太仓中。” 

 朱标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沉着与冷静。 

 这与他一直以来心忧百姓,胸怀国家的形象有所不同。 

 那时,朝廷对江南灾难尚能有序应对,但对北方的风吹草动容易陷入慌乱。 

 遥远的距离让粮食的调度艰难,给朝廷带来沉重压力。 

 然而,自打开辟了交趾道,以清化府,昌化县为起点,经由杭州府、应天府、直至淮安府。 

 大明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粮食储存与转运体系。 

 湖广,江西的粮食,平稳了直隶的需求。 

 江淮之地的丰收,充足了应天府的粮仓。 

 交趾的新粮,则充实了淮安府新设的大型粮仓,以备北方不时之需。 

 接下来,围绕北平府为中心的北方粮仓建设,已在应天府的规划蓝图上缓缓铺开。 

 巨舰满载粮食,足以为一个千户所供给一年的粮草。 

 解缙遵命起草关于山西道灾情应对的奏疏,继而提议。 

 “殿下,可否考虑命令山西道与河南道合作,疏浚黄河,减轻河流对两岸百姓的危害?” 

 朱标眉头轻蹙,还未及他发言。 

 解缙又接道:“前两天,镇倭大军副使铁铉呈报,提议今年可从倭国招募万余人手,助我们治理黄河,继而投入山西道的灾后重建。” 

 言毕,解缙微垂首。 

 这样的举动,似乎有悖于圣贤教诲,也不符合中原文化中崇尚的仁义礼智信。 

 可…… 

 为了大明万千子民,这是最佳方案。 

 朱标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

杂,旋即被他深藏心底,只见他果断道:“准。” 

 解缙脸上闪过一丝喜色,正准备领旨代两道百姓致谢。 

 朱标紧接着道:“所有为治理黄河牺牲的人,都要刻名立碑,永知功勋。” 

 解缙暗暗一笑,只愿碑石上镌刻的名字没有大明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