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鉴宝师青云在眼前

第353章 前倨后恭(第3页)

    对于瓷器,比如元代的瓷器,尤其是一些具有一定高度的琢器,其器型大多都不太规范周正,如元代一些青花盖罐,往往在其颈部出现歪脖的现象?

    通过测试得出元代制瓷在其胚胎的泥料配方上,采用的是一元配方法制泥,即使泥料中添加了一些高岭土,但其含量也不足8%。

    所以用这种泥料制成的瓷胚,很难保证其足够的强度,在自然干燥时难免不变型,即使在自然干燥的过程中不变型,在入窑烧制时窑温超过一定的温度时,其器物也会产生变型的现象,这就是元代瓷器青花大罐出现歪脖的主要原因。

    发展到明代的洪武以后,在制瓷时用的泥料中添加了高岭土的含量,所以在明代的传世瓷器中,这种变型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尺寸较高的琢器,也几乎没有再歪脖的现象。

    清初的制瓷泥料,其配方已接近40%的高岭土含量,所以清代的瓷器其器型更加规范和周正。制瓷泥料中添加高岭土,用来提高大件瓷器的强度及烘成温度,以减少器物的变型现象。

    元代瓷器的器型,从不十分规范周正的歪脖,到清代瓷器器型的十分规范周正,在制瓷工艺上的这种发展过程,就是从传统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是的,从传统到科学,在座的众人对仪器鉴定都不陌生,只是自己的判断与科学仪器鉴定出现如此矛盾的事情,以前并未遇到,所以此时争论的非常厉害。

    这些元素都属于瓷器中的常量元素,现代制瓷技术完全可以仿制。就目前国内的检测技术水平,还没有某种技术或设备可以直接用来对古陶瓷作精确的绝对的真伪辨识。这不是我说的,是一位研究所的专家说的。

    仪器检测确实是科学鉴定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缺乏系统、足量的数据库,那些检测出的数据何以能证明就是某个时代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