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寨主渤海郡公

第1208章 信任人选(第2页)

  除了数量庞大的官办小学外,实际上大乾王朝还有众多的私立小学,这些小学大多数都是旧时代的各种私塾,经过了教育部门的审查批准后,得以按照官方指定的学制标准进行教学,官方承认学生在这些经过审查批准的私立小学的学籍以及学历。

  而这种私立小学的数量还非常的庞大,其总数量比官办的小学还要多呢。

  所以说,即便是教育费用普遍高昂,不过对于小学阶段的影响并不算大。

  真正有影响的是中学阶段以上,而且越往上越大!

  学费高昂,学校少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不过虽然学费高,学校的数量少,但是在中高等教育上,大乾奉行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会为每一所中高等学校提供最优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最佳的教育。

  简单来说,小学阶段是普及教育,而中学以上则是贵精不贵多。

  但是现在,这人却是提出一下子要把四年制的大学生数量增加十倍以上,让楚行直接在心里咒骂,这个大傻叉!

  这人,这辈子是别指望能够成为值房值班大臣了,甚至后头也别指望升任当什么尚书啊,熬几年就滚回家!

  身为大乾高官,竟然一点政治觉悟都没有,简直无法容忍!

  不过虽然大多人都是让楚行不太满意,但还是有少数几个人让楚行觉得还行,只是这几个人里,最让楚行满意的却是有着一个身份非常特殊的人。

  这让楚行一时间是难以抉择!

  让楚行比较满意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人是外务部尚书赵岚,这人提出的教育方针看似平淡,甚至一点亮点都没有,通篇都是说现在的教育方针有多好,今后教育事务要做的就是把现在的教育政策持续下去云云,当然了,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也无法打动楚行。

  因为不少人都是这么说的,说如今的教育政策在大王的指示下,已经是非常完善了,不需要变动云云,总之是变着花吹捧楚行。

  这个赵岚之所以让楚行比较满意,是因为他在教育事务的另外一大块上,也就是科举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赵岚在折子上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关于科举这一块上的内容就是占据了八千多字,和其他人基本上都是反过来的。

  在科举上,他认为如今的乡试、会试的制度,虽然已经是达到了一千多年来最佳的制度,但是却已经是无法符合大乾的现代教育发展了。

  因为目前的大乾科举制度,如果想要当官,就必须参加科举,并通过会试,甭管是各省道会试还是承天会试,都必须考中后才能够当官。

  而传统科举学子参加会试,必须要有举人功名,但是在大乾,除了举人功名外,拥有大学学历(四年制以及三年制皆可)也是可以直接参加科举。

  而最近几年,能够考中的学子,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大学生,传统意义上从乡试里考中举人,然后再参加会试并中试的学子,已经是非常少了,很多省份的乡试,基本上依旧是流于表面。

  此外,地方上的县试、院试、乡试这一整套的流程,也是和现行的学校制度相违背,因为学生要读书的话,本来就要从小学一路考上中学,然后考上预科,再考取大学或者是大专。

  这本来就要一路考试上来了,这再多搞一套地方科举的流程,几乎是重叠了,而实际上如今的地方各种乡试,基本上都是流于表面了。

  很多读书人,想去考就去考,一些有志气的读书人,都是懒的浪费时间去参加什么乡试,而是直接苦读,然后报考大学。憾凊箼

  为此,赵岚提议,为了符合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废除地方的科举考试(县试、府试、院试、省试),只保留会试。

  同时生员、举人以及进士等功名和现有的各种学历重叠乃至冲突,建议统一化,废除旧的秀才等称呼,改用学历称呼,比如说小学生,中学生,预科生,大专生,大学生等。

  而进士、博士等功名也是一律废除!

  不得不说,这个赵岚的想法很大胆,大到楚行都是有些惊讶!

  虽然说他提议的这些改变,其实并不会根本上的改变大乾的现有教育以及科举制度,因为赵岚自己都说了,如今地方上的科举考试已经是流于表面,根本没啥用了。

  这改的,更多的还是称呼上的改变,或者说是观念上的改变。

  而这事,哪怕是楚行在过去二十年里,其实都没有去动的。

  虽然他搞现代教育体系,搞了各省会试以及金陵会试,其内核基本上已经是和后世的教育制度以及公务员考试非常相似了。

  但是对于传统的称呼以及一些观念,楚行依旧懒得去搞。

  反正不改也没什么影响,还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这个赵岚,却是打算挑战人们的传统观念,想要彻底废取消秀才、举人、进士等一系列的功名,直接废除地方科举。

  不得不说,这个胆子还是比较大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人赵岚可不是什么新式教育以及科举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人,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传统读书人,前明进士出身,大乾王师进军江南后,他就是和众多前明官员一样投了贼。

  然后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的爬到了外务部尚书这个职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