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漫漫10(第3页)

这个一下去,桐桐就紧跟着上去了。之前两个都有自我介绍,简单的几句话,中英两种语言。她也遵守这个流程,自我介绍。

然后便开始英文资料上的内容,她没看手里的稿子,单就背诵。

正中间那个严肃的男老师抬头看桐桐,这是第一个敢脱稿的。这需要的不仅是记忆力,更重要的是心态。

在紧张的状态上,很难专注一件事的。她能在这个氛围里看几分钟,然后完全脱稿。这不紧说明记忆力比一般人优越,更说明心态稳定,能摈弃周围的环境,专注的去做一件事。

这种人……稳定!一般不会掉链子。

等这段完了,他先问:“能说一说AO门这个名称的由来吗?”

站在台子边上的夏娇倒吸一口气:你可知M*C*不是我真姓……

江海在等候区想抱头:老师没说让准备的这么细呀!

正难受呢,结果就听林雨桐在上面开始说,说古称是什么,明代时往往怎么称呼。什么‘马交’是贸易人对葡国人的称呼。

桐桐的声音不疾不徐,什么《AO门采诗》引《AO门记事》中记载了什么什么,《AO门纪略》中记载了什么什么,《粤省新语》中又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什么……

引经据典,大段的古文,不打磕绊,不紧不慢,娓娓道来。

而后,便是英语,将这段陈述马上用英语表述了出来。

江海听不懂对不对,但她敢主动多走一步,这就说明她有数,九成的可能都是对的。

他在下面偷偷给夏娇比大拇指:厉害了呀!你加油。

结果老师又问:“你怎么看待这次回归。”

江海马上站直了,要是遇到这种问题,说不定还过得去的。然后他就听,对方是怎么回答的。

结果这一听,江海若有所悟。林雨桐回答的全是报纸上的原话,没有加一点东西。而且,都出自R民日报社论!他平时也播这个,对报纸内容是极其熟悉的,一听就知道出自那篇文章。

等林雨桐一打完,老师点头了,江海也看见有老师递给林雨桐一张绿色的小纸片。这应该是通过的意思。

是的!就是通过的意思。上面写着,明早八点还在这个艺术楼的这间教室集合,参加三天的集训。

但那一沓子绿纸可不至八张,也就是说,集训的人数比最后确定的人数要多。

三天后怕是才能确定最终的名单。

越是严格,证明规格越高,机会越是难得。

她在面外等着,等着夏娇,夏娇出来两手一摊:啥也没得着。

“那段英文太难了!”

没事!这个考的就是有点难。

夏娇觉得:“应该算是规格很高!就算是有人提前搞到英文稿件,提前准备了。可后面的问题更难。”

是吧!都有这种感觉。

两人正说话呢,江海出来了,笑的嘎嘎嘎的,扬了扬手里的绿纸片:侥幸!侥幸。

“我抽到的刚好是从英文报纸上截取下来的!”那那天是我在广播播音的。

夏娇:“……”这逆天的运气!

江海凑过去,低声说:“你们没看过资料吧?这次是G青团中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