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旗花下一壶酒
关山月 第71章 朝议(第2页)
这个安排不能说不妙,因为它正好解决了某些一旦动兵之后,很可能会出现的祸患。
但好像也不是特别妙,因为一旦将西南诸道军政两权另立出去,意味着某些防微杜渐的措施,极大可能会攒在一处变成另一个方向上的巨大祸患。
这个事不好明说,因为那两位都是陛下之子,饶是在场诸位都是老谋深算,修炼了多年官场技艺的帝国栋梁,此刻也都有些犹豫,但多多少少,目光都在往站在最前面的那个风姿俊雅的年轻人身上瞟。
小朝场面此刻有些清冷的尴尬,落针可闻,甚至连那个本来是君前侍候的大太监,都已经悄无声息退出了御书房,就站在殿门外,将附近候着的宫人和禁军侍卫全部挥退到十丈之外候着,只留他独自一人站在门前,面色平静冷肃。
皇帝也没有明着说此事如何,只是笑看着在场诸位,“此事不好太过张扬,朕未曾事先与众卿明言,只是与陈卿等几位有过一个简单的商议,等今日时机到来才叫各位知晓,诸位爱卿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皇帝陛下所谓陈卿,正是三省地位最高的尚书省正堂主官,位同宰相之一的尚书左仆射。
诸臣听闻皇帝陛下如此解释了一句,在场的各位就总不好再叫场面清冷下去,否则会有大不敬之嫌,这就是皇帝陛下逼着诸臣表态的意思。
无奈之下,除了那位一直不曾说话但实质上已是国之储君的晋王,场面上官阶最高资历最老的当朝太师,一个须发皆白,平日里在家荣养都已不怎么来上朝的老人,只能先行开口,斟酌道:“陛下,恕老臣犯禁直言,天下妖祸虽在眼前,但也还没到必须要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步,此事是不是为时尚早了一些?”
话说到此处,白发老人又顿了顿,重新斟酌了一下用词,因为真正涉及犯禁的言辞,是后面这段话。
“另外,即便是真要设置大行台,也应当由晋王殿下遥领,否则等到他日局势稍定之时,万一情形有所稍变,则帝国恐有裂土之危。”
有些事不太好说得太过直白,当年妖龙睁眼之前的帝国形势,其实与今日这第三道诏书描绘的将来,有一些似曾相识的类似,那一夜宫变,两虎相争,虽然这块肉最终还是烂在李氏皇族的锅里,可那个流血漂橹的场面却实打实才过去不久,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皇帝听着老太师这番语气凝重的直言,稍稍沉默了一下,随后将目光转向那个一直站在群臣最前面,离他最近的长子,眼神直白问道:“晋王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身金色蟒袍的晋王李琮,从最开始看到那封诏书内容之后,就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是面无表情站在原地,静听身旁君臣奏对,对于某些似有似无朝他看过来的眼神,也没有任何回应。
此刻听到皇帝发问,他抬眸看了眼自己的父亲,躬身行礼之后才缓缓道:“陛下,儿臣认为此事可行,借势推行正在其时。”
这个奏对,莫说是在场各位臣工,就连皇帝都微微惊讶了一下,回头环顾了一眼在场的诸位大臣,各个面色都有些不太自然的意外之色。
皇帝一笑,随后看着李琮道:“怎么说?”
“此事理由有三。”李琮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
“虽然现在看起来妖祸好像并没有到非需要如此不可的地步,但这只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有些事还在掌握之中,却并不能代表未来之事,即便帝国境内妖患肃清,也仍需防备外来的威胁,否则四面火起,长安恐独木难支,还不如趁此机会及早分权给够时间,届时就是两个拳头对敌,于帝国社稷有利。”
“理由其二,从当年的天象,到最近才发生的凉州之变,以及各地的妖祸四起,局势变化之快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未来形势会严重到什么地步,现在并不好说,所以我们也需做两手准备,此乃未虑胜先虑败的防患之计。”
“至于其三…”
李琮说到此处,明显停顿了一下,说了一段似是而非,但在场诸位多数都听懂了的话。
“有些押注要趁早,雪中送炭要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更加值钱,诸子之争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天下之争就在其后,有些事不可明言,但也不可不做,唯有如此,彼时再借力,就是名正言顺好开口了。”
晋王从一开始就没有提那个所谓“裂土之危”,到了话说完也还是没提一个字,但在场没有一个是真的蠢笨,有些弦外之音已经听得清清楚楚了。
……
本以为会是个漫长的小朝,却因为晋王李琮那像是早就深思熟虑了很多回的三个理由,就匆匆落下了帷幕。
十位神道高位在出了御书房之后也没有过多停留,各自点个头算是打过了招呼,然后就直接身形消散各回封地。
朝堂重臣一个个则面色都有些奇异,虽然一贯都知道,那个一身蟒袍温温和和的年轻人,有些时候想法独特,却都没想过他会有这种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格局。
都说宫门似海,但今日这一场之后,群臣好像又改了一种想法,这两位皇子,好像都跟茫茫青史上写过的那些不太一样。
……
御书房内,群臣告退之后,就只剩下了一对父子。
皇帝陛下懒散靠坐在龙椅上,连面对群臣时的那一身板正都卸掉了七七八八,笑看着一脸平静站在御案之外的长子,道:“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到手的权柄都愿意分人?”
李琮瞥了眼皇帝爹,语气莫名道:“我跟我爹学的。”
皇帝翻了个白眼,“你爹当年杀了不少人呢,你不知道外面那些人看到你爹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吗?”
“要不是我爹当年吊儿郎当,至于到后来才被逼得动刀?”
这对父子互相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跟那些小说戏本子里关于皇家的描述一点也不一样,感觉都不像是真的。
皇帝听着长子最后一句话,挑了挑眉笑道:“这话的意思是,你准备以后也杀了你弟弟?”
李琮耸耸肩,“亲爹啊,你怎么不说,以后说不定是我弟弟来杀我?”
“就他?”皇帝嗤笑一声,像是看不起某个儿子一样,一脸鄙夷之色,“我现在都担心他不去凉州赴任,半路上就跑得不见了人影!”
但好像也不是特别妙,因为一旦将西南诸道军政两权另立出去,意味着某些防微杜渐的措施,极大可能会攒在一处变成另一个方向上的巨大祸患。
这个事不好明说,因为那两位都是陛下之子,饶是在场诸位都是老谋深算,修炼了多年官场技艺的帝国栋梁,此刻也都有些犹豫,但多多少少,目光都在往站在最前面的那个风姿俊雅的年轻人身上瞟。
小朝场面此刻有些清冷的尴尬,落针可闻,甚至连那个本来是君前侍候的大太监,都已经悄无声息退出了御书房,就站在殿门外,将附近候着的宫人和禁军侍卫全部挥退到十丈之外候着,只留他独自一人站在门前,面色平静冷肃。
皇帝也没有明着说此事如何,只是笑看着在场诸位,“此事不好太过张扬,朕未曾事先与众卿明言,只是与陈卿等几位有过一个简单的商议,等今日时机到来才叫各位知晓,诸位爱卿有何顾虑,但说无妨。”
皇帝陛下所谓陈卿,正是三省地位最高的尚书省正堂主官,位同宰相之一的尚书左仆射。
诸臣听闻皇帝陛下如此解释了一句,在场的各位就总不好再叫场面清冷下去,否则会有大不敬之嫌,这就是皇帝陛下逼着诸臣表态的意思。
无奈之下,除了那位一直不曾说话但实质上已是国之储君的晋王,场面上官阶最高资历最老的当朝太师,一个须发皆白,平日里在家荣养都已不怎么来上朝的老人,只能先行开口,斟酌道:“陛下,恕老臣犯禁直言,天下妖祸虽在眼前,但也还没到必须要如此大动干戈的地步,此事是不是为时尚早了一些?”
话说到此处,白发老人又顿了顿,重新斟酌了一下用词,因为真正涉及犯禁的言辞,是后面这段话。
“另外,即便是真要设置大行台,也应当由晋王殿下遥领,否则等到他日局势稍定之时,万一情形有所稍变,则帝国恐有裂土之危。”
有些事不太好说得太过直白,当年妖龙睁眼之前的帝国形势,其实与今日这第三道诏书描绘的将来,有一些似曾相识的类似,那一夜宫变,两虎相争,虽然这块肉最终还是烂在李氏皇族的锅里,可那个流血漂橹的场面却实打实才过去不久,历历在目,如在眼前。
皇帝听着老太师这番语气凝重的直言,稍稍沉默了一下,随后将目光转向那个一直站在群臣最前面,离他最近的长子,眼神直白问道:“晋王有什么想说的吗?”
一身金色蟒袍的晋王李琮,从最开始看到那封诏书内容之后,就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是面无表情站在原地,静听身旁君臣奏对,对于某些似有似无朝他看过来的眼神,也没有任何回应。
此刻听到皇帝发问,他抬眸看了眼自己的父亲,躬身行礼之后才缓缓道:“陛下,儿臣认为此事可行,借势推行正在其时。”
这个奏对,莫说是在场各位臣工,就连皇帝都微微惊讶了一下,回头环顾了一眼在场的诸位大臣,各个面色都有些不太自然的意外之色。
皇帝一笑,随后看着李琮道:“怎么说?”
“此事理由有三。”李琮也不废话,直接开门见山。
“虽然现在看起来妖祸好像并没有到非需要如此不可的地步,但这只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有些事还在掌握之中,却并不能代表未来之事,即便帝国境内妖患肃清,也仍需防备外来的威胁,否则四面火起,长安恐独木难支,还不如趁此机会及早分权给够时间,届时就是两个拳头对敌,于帝国社稷有利。”
“理由其二,从当年的天象,到最近才发生的凉州之变,以及各地的妖祸四起,局势变化之快其实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未来形势会严重到什么地步,现在并不好说,所以我们也需做两手准备,此乃未虑胜先虑败的防患之计。”
“至于其三…”
李琮说到此处,明显停顿了一下,说了一段似是而非,但在场诸位多数都听懂了的话。
“有些押注要趁早,雪中送炭要远比锦上添花来得更加值钱,诸子之争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天下之争就在其后,有些事不可明言,但也不可不做,唯有如此,彼时再借力,就是名正言顺好开口了。”
晋王从一开始就没有提那个所谓“裂土之危”,到了话说完也还是没提一个字,但在场没有一个是真的蠢笨,有些弦外之音已经听得清清楚楚了。
……
本以为会是个漫长的小朝,却因为晋王李琮那像是早就深思熟虑了很多回的三个理由,就匆匆落下了帷幕。
十位神道高位在出了御书房之后也没有过多停留,各自点个头算是打过了招呼,然后就直接身形消散各回封地。
朝堂重臣一个个则面色都有些奇异,虽然一贯都知道,那个一身蟒袍温温和和的年轻人,有些时候想法独特,却都没想过他会有这种看起来不合常理的格局。
都说宫门似海,但今日这一场之后,群臣好像又改了一种想法,这两位皇子,好像都跟茫茫青史上写过的那些不太一样。
……
御书房内,群臣告退之后,就只剩下了一对父子。
皇帝陛下懒散靠坐在龙椅上,连面对群臣时的那一身板正都卸掉了七七八八,笑看着一脸平静站在御案之外的长子,道:“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到手的权柄都愿意分人?”
李琮瞥了眼皇帝爹,语气莫名道:“我跟我爹学的。”
皇帝翻了个白眼,“你爹当年杀了不少人呢,你不知道外面那些人看到你爹的时候,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吗?”
“要不是我爹当年吊儿郎当,至于到后来才被逼得动刀?”
这对父子互相说话一点也不客气,跟那些小说戏本子里关于皇家的描述一点也不一样,感觉都不像是真的。
皇帝听着长子最后一句话,挑了挑眉笑道:“这话的意思是,你准备以后也杀了你弟弟?”
李琮耸耸肩,“亲爹啊,你怎么不说,以后说不定是我弟弟来杀我?”
“就他?”皇帝嗤笑一声,像是看不起某个儿子一样,一脸鄙夷之色,“我现在都担心他不去凉州赴任,半路上就跑得不见了人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