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旗花下一壶酒
关山月 第115章 有段顺口溜(第3页)
此刻见那个雏儿愣头青一样的陈尚书,还在一脸疑惑外加惶恐,有些人就不免开始暗暗摇头,果然这地方官好做,京官难当啊,地方上为政当官,看似风生水起,到头来竟连脑子都养废了?
皇帝陛下看了眼左相,突然就像是被这位左膀右臂的一番奏对给气到了,微微沉下脸来冷冷道:“朕一直相信,诸位臣工是我姜蓉国的顶梁肱骨!这一国天下事交给诸位,朕也一直很放心!结果到头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理政,为民解忧的?百姓遭了灾,你们却说朝廷拿不出赈灾粮,尔等就这么回报朕的信任?”
说着话,这位姜蓉国皇帝像是气狠了,顺手抄起面前御案上一摞奏章直接砸了下去,好巧不巧,姜一先前递过来的那份邸报就在其中,偏又在落地时直接展开来铺在了地上。
众臣眼见皇帝陛下发怒,一个个不管情不情愿,都赶忙起身告罪,“陛下息怒,臣等有罪。”
有人眼尖,看到那封摊开的邸报,已经明白了皇帝在上演眼前这一出前,看到的是什么。
今日商议赈灾事宜,本不该在此处的刑部尚书立刻横跨一步,从官服袖口中掏出来一本奏章,双手举在头顶,低头朗声道:“臣刑部陶潜,有本奏。”
皇帝瞥了眼这个没眼力的刑部尚书,没好气道:“陶尚书主管刑狱,有何事非要在此时奏报?不知道今日议的是赈灾一事?”
刑部尚书陶潜依旧低着头,脸色平静,继续道:“臣参西境曲容郡豪商曲氏,一参曲氏以家资买通地方郡守官吏,卖官鬻爵,又干犯朝廷律法,私贩违禁货品从中牟利;二参曲氏借北境浒山郡遭灾之际,大肆收购地方钱粮,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大发国难财;三参曲氏门下子弟,欺男霸女为祸乡里,曲氏家主官商勾结为子弟平事,招致各地百姓怨声载道,民心不稳!”
陶尚书劈里啪啦说了一堆,临了又补了一句,“曲氏其余罪状犹有一十三条,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臣请陛下严查,从重严惩曲氏,以儆效尤,安百姓之心,稳社稷之重!”
在这位陶尚书说话的过程里,那位伺候在皇帝身侧的大太监,已然小碎步走到了他身前来接过那本厚厚的奏章,又快速走回御案前,将之恭敬递给了皇帝陛下。
皇帝姜世基接过那奏章的一瞬间眉头微皱,又翻开奏章看了几眼,终于脸色更沉了下来,怒道:“好好好,好一个曲氏!朕的百姓还在居无定所,连稀糠都喝不上一顿饱,他曲氏倒已经开始当上二皇帝了!”
说着,皇帝一把将手中那本厚得不像话的奏章砸了下去,冷冷道:“三法司立刻一同派人去曲容郡,给朕好好查一查这奏本上的事是否属实?”
“一旦查实,曲氏一干人等即刻拿下,押送回京问罪,其家财由户部派人前往登记造册,全数抄没充公,钱物不必再送回京城,直接送往浒山郡以作赈灾之用。”
“与曲氏有所勾连者,允其投案自首,可予从轻发落,拒不认罪者从重处罚,凡有抗法不从者,一律杀无赦!”
……
好好的一场小朝会,从商议赈灾一事起头,到皇帝陛下判罚曲氏落幕,虎头虎尾,却是前后相关的两件事,至于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好像反而没说什么太多的结论,连那个准备着人勘验捉拿的事,好像都忘了说。
户部陈尚书一头雾水,晕晕乎乎出了皇帝陛下的御书房。
眼见同来的各位大人一个个脸色自若就此离开,去往了各处政堂办差,陈尚书只觉得后背有些发寒,比之前那位张阁老那不轻不重的一个眼神,更让他如芒在背。
刻意慢了众人一步的刑部尚书陶潜,此时才笑眯眯走到了陈尚书身侧,看着这位一脸苍白的同僚,笑道:“陈尚书这是怎么了?身体有恙?要不要请个太医来为你诊治一二?”
陈尚书转头看了眼陶潜,突然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低声道:“陶大人怎么知道陛下要处置那曲氏?”
陶潜挑眉笑了笑,“陈大人为何有如此一说?陛下的事,岂是我一个臣子可以揣测的?”
陈尚书一脸的不信,今日这一场,从那位皇帝近卫递过来那册邸报开始,后面所有的事摆明了都是早就安排好的,就连那位张阁老那轻飘飘的一记眼神都是!
即便不是提前商量好的,最起码也都是心有灵犀!
还有眼前这位陶潜陶大人,一个刑部尚书不请自来参加赈灾小朝议,刚开始一言不发闭目养神,一等到陛下发怒,就立刻从袖袋中掏出一册参奏曲氏的奏本,这不还是摆明了是早就备好的,就在等某个机会?
陶尚书看了眼这位同僚的表情,笑着摇了摇头,上身微倾朝他身边凑了凑,小声道:“陈大人,在京为官,有些事你还得多学一学,我不妨告诉你个小秘密,那本为难曲氏的奏本,我揣在身上已经一个月有余了,等的就是今天这个时机。”
陈尚书一愣,疑惑道:“你怎么知道一定会用上?”
陶潜见自己都点他如此明显了还点不透,不免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换了个话题道:“你不觉得今日这一场太直白了?前脚刚说完赈灾缺粮,后脚就翻出来个曲氏?”
他抬起头四处看了看,见周围没人,这才低下头来又小声道:“咱们这位陛下历来重声名,为何会把事情做得如此明显?我说句大不敬的话,吃相都已如此难看了,你就没想过为什么?”
陈尚书只觉得自己当年在地方上一路摸爬滚打,用了几十斤的脑子才爬到郡守的位置上,与今日这一场相比,那些事好像还是有些太过小儿科了。
陶潜一笑,“白云剑山出了什么事,想必陈大人多少是有些耳闻的,除此之外,那街头巷尾的顺口溜,陈大人有空也不妨多听一听。”
说罢,这位刑部尚书就不再多说什么,告辞一声便匆匆离开了,他还得找那大理寺跟御史台的两位大人,去商量一下查抄曲氏的事情,这事得快,不能叫那曲氏反应过来。
户部陈尚书愣愣站在空旷的皇宫御道上,久久回不过神。他突然想起来之前自己那个负责赶车的车夫,有次替他赶车时曾无意间念过几句顺口溜,还说是从街头小儿那里学来的,最近几日念的人很多。
他当时就觉得那顺口溜不像话,还为此大骂了车夫一通。
那段足可称之为大逆不道的言辞,却能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中传开,如今再看来,好像是有些诡异了。
“姜蓉国,姓两家,姜家女,曲家抓,姜皇帝坐朝勤政殿,曲皇帝卖官一把抓,勤勤恳恳你当朝,腰缠万贯我怕啥。”
……
皇帝陛下看了眼左相,突然就像是被这位左膀右臂的一番奏对给气到了,微微沉下脸来冷冷道:“朕一直相信,诸位臣工是我姜蓉国的顶梁肱骨!这一国天下事交给诸位,朕也一直很放心!结果到头来,你们就是如此为国理政,为民解忧的?百姓遭了灾,你们却说朝廷拿不出赈灾粮,尔等就这么回报朕的信任?”
说着话,这位姜蓉国皇帝像是气狠了,顺手抄起面前御案上一摞奏章直接砸了下去,好巧不巧,姜一先前递过来的那份邸报就在其中,偏又在落地时直接展开来铺在了地上。
众臣眼见皇帝陛下发怒,一个个不管情不情愿,都赶忙起身告罪,“陛下息怒,臣等有罪。”
有人眼尖,看到那封摊开的邸报,已经明白了皇帝在上演眼前这一出前,看到的是什么。
今日商议赈灾事宜,本不该在此处的刑部尚书立刻横跨一步,从官服袖口中掏出来一本奏章,双手举在头顶,低头朗声道:“臣刑部陶潜,有本奏。”
皇帝瞥了眼这个没眼力的刑部尚书,没好气道:“陶尚书主管刑狱,有何事非要在此时奏报?不知道今日议的是赈灾一事?”
刑部尚书陶潜依旧低着头,脸色平静,继续道:“臣参西境曲容郡豪商曲氏,一参曲氏以家资买通地方郡守官吏,卖官鬻爵,又干犯朝廷律法,私贩违禁货品从中牟利;二参曲氏借北境浒山郡遭灾之际,大肆收购地方钱粮,囤积居奇,高价卖出,大发国难财;三参曲氏门下子弟,欺男霸女为祸乡里,曲氏家主官商勾结为子弟平事,招致各地百姓怨声载道,民心不稳!”
陶尚书劈里啪啦说了一堆,临了又补了一句,“曲氏其余罪状犹有一十三条,罪大恶极,罄竹难书!臣请陛下严查,从重严惩曲氏,以儆效尤,安百姓之心,稳社稷之重!”
在这位陶尚书说话的过程里,那位伺候在皇帝身侧的大太监,已然小碎步走到了他身前来接过那本厚厚的奏章,又快速走回御案前,将之恭敬递给了皇帝陛下。
皇帝姜世基接过那奏章的一瞬间眉头微皱,又翻开奏章看了几眼,终于脸色更沉了下来,怒道:“好好好,好一个曲氏!朕的百姓还在居无定所,连稀糠都喝不上一顿饱,他曲氏倒已经开始当上二皇帝了!”
说着,皇帝一把将手中那本厚得不像话的奏章砸了下去,冷冷道:“三法司立刻一同派人去曲容郡,给朕好好查一查这奏本上的事是否属实?”
“一旦查实,曲氏一干人等即刻拿下,押送回京问罪,其家财由户部派人前往登记造册,全数抄没充公,钱物不必再送回京城,直接送往浒山郡以作赈灾之用。”
“与曲氏有所勾连者,允其投案自首,可予从轻发落,拒不认罪者从重处罚,凡有抗法不从者,一律杀无赦!”
……
好好的一场小朝会,从商议赈灾一事起头,到皇帝陛下判罚曲氏落幕,虎头虎尾,却是前后相关的两件事,至于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好像反而没说什么太多的结论,连那个准备着人勘验捉拿的事,好像都忘了说。
户部陈尚书一头雾水,晕晕乎乎出了皇帝陛下的御书房。
眼见同来的各位大人一个个脸色自若就此离开,去往了各处政堂办差,陈尚书只觉得后背有些发寒,比之前那位张阁老那不轻不重的一个眼神,更让他如芒在背。
刻意慢了众人一步的刑部尚书陶潜,此时才笑眯眯走到了陈尚书身侧,看着这位一脸苍白的同僚,笑道:“陈尚书这是怎么了?身体有恙?要不要请个太医来为你诊治一二?”
陈尚书转头看了眼陶潜,突然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低声道:“陶大人怎么知道陛下要处置那曲氏?”
陶潜挑眉笑了笑,“陈大人为何有如此一说?陛下的事,岂是我一个臣子可以揣测的?”
陈尚书一脸的不信,今日这一场,从那位皇帝近卫递过来那册邸报开始,后面所有的事摆明了都是早就安排好的,就连那位张阁老那轻飘飘的一记眼神都是!
即便不是提前商量好的,最起码也都是心有灵犀!
还有眼前这位陶潜陶大人,一个刑部尚书不请自来参加赈灾小朝议,刚开始一言不发闭目养神,一等到陛下发怒,就立刻从袖袋中掏出一册参奏曲氏的奏本,这不还是摆明了是早就备好的,就在等某个机会?
陶尚书看了眼这位同僚的表情,笑着摇了摇头,上身微倾朝他身边凑了凑,小声道:“陈大人,在京为官,有些事你还得多学一学,我不妨告诉你个小秘密,那本为难曲氏的奏本,我揣在身上已经一个月有余了,等的就是今天这个时机。”
陈尚书一愣,疑惑道:“你怎么知道一定会用上?”
陶潜见自己都点他如此明显了还点不透,不免有些好笑又有些无奈,换了个话题道:“你不觉得今日这一场太直白了?前脚刚说完赈灾缺粮,后脚就翻出来个曲氏?”
他抬起头四处看了看,见周围没人,这才低下头来又小声道:“咱们这位陛下历来重声名,为何会把事情做得如此明显?我说句大不敬的话,吃相都已如此难看了,你就没想过为什么?”
陈尚书只觉得自己当年在地方上一路摸爬滚打,用了几十斤的脑子才爬到郡守的位置上,与今日这一场相比,那些事好像还是有些太过小儿科了。
陶潜一笑,“白云剑山出了什么事,想必陈大人多少是有些耳闻的,除此之外,那街头巷尾的顺口溜,陈大人有空也不妨多听一听。”
说罢,这位刑部尚书就不再多说什么,告辞一声便匆匆离开了,他还得找那大理寺跟御史台的两位大人,去商量一下查抄曲氏的事情,这事得快,不能叫那曲氏反应过来。
户部陈尚书愣愣站在空旷的皇宫御道上,久久回不过神。他突然想起来之前自己那个负责赶车的车夫,有次替他赶车时曾无意间念过几句顺口溜,还说是从街头小儿那里学来的,最近几日念的人很多。
他当时就觉得那顺口溜不像话,还为此大骂了车夫一通。
那段足可称之为大逆不道的言辞,却能在天子脚下的京城中传开,如今再看来,好像是有些诡异了。
“姜蓉国,姓两家,姜家女,曲家抓,姜皇帝坐朝勤政殿,曲皇帝卖官一把抓,勤勤恳恳你当朝,腰缠万贯我怕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