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旗花下一壶酒
关山月 第115章 有段顺口溜(第2页)
老和尚听着余人在那里念叨嘀咕也不生气,只是乐呵呵道:“诸法因缘生,万一你家公子就是有佛缘,该遁世入空门呢?你这小鬼如此说话,可就是在破坏缘法了。”
余人撇撇嘴,“我信你个老和尚编瞎话的邪!”
楚元宵啼笑皆非,看了眼余人让他少说一些,随后转过头再次朝老和尚双手合十行了一礼,笑道:“大师既然一定要还这一顿饭钱,那不如就让晚辈三人在这庙中借宿一宿,饭钱抵店钱,可成?”
老和尚眼前一亮,双手一拍哈哈一乐,“好好好,这样最好。”
余人看着老和尚如此,又撇了撇嘴,却见那老和尚朝他挤眉弄眼,你奈我何?
终于高兴了的老和尚,又开始跟少年三人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不着边际的胡话,反正一番胡言乱语下来,对面三人还都听得挺开心。
四人好像都没注意到小庙门外,那座原本波澜不兴的大湖不知何时突然起风,开始波涛滚滚,湖面中心处有一座深不见底的漩涡缓缓出现,越旋越大,似有什么东西即将要从水面下冒头出来。
——
西境边关螭城那场不大不小的冲突,通过某些仙家手段,很快就传到了姜蓉国皇宫之中。
这份邸报消息,既没有通过皇朝官府的官面渠道,也未经过宫中那些人头攒动的宫人之手,而是由那个一身劲装的皇帝近卫姜一,直接递到了皇帝姜世基的御案上。
彼时,皇帝陛下正召了几位阁老重臣在御书房议事,商议最近在北境那边发生的地龙翻身一事,整个浒山郡辖下,包括郡城以及下辖的各县,都被那条翻了又翻的地龙给折腾得不轻,天塌地陷房倒屋塌,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之人不下三十余万。
眼看着夏去秋来,这一场天灾下来就要误了秋收,明眼可见这个冬天就不好过,再翻过年就是无种下地的窘迫境地,明年就又要跟着闹饥荒,所以朝廷开仓赈灾一事如今已是刻不容缓。
另外,各地山水神灵拿那条地龙实在没办法,就又在人道官府奏章之外也上了一条神道奏表进了京,请陛下尽早派遣钦天监前往勘验处理,以免那地龙流窜他地祸害百姓。
今日大朝过后,皇帝仍旧为此事发愁,就留了几位朝中顶梁柱在御书房,专门商议此事。
御前近卫姜一的那份邸报放到御案上的时候,皇帝陛下正在给各位朝臣安排赈灾诸事,还叫了钦天监的监正过来,准备着他调集朝廷麾下道官修士,前往北地捉拿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进京归案。
当看到那封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邸报时,皇帝转头看了眼站在身侧不远处的姜一,见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皇帝也没说什么,只是顺手拿起来又看了眼邸报内容。
那写邸报消息的人大概是知道看消息的人不喜欢废话,所以写得言简意赅,区区不到二十个字。
皇帝很快就看完了内容,然后轻轻巧巧将那薄薄两页纸放回了原位,然后便开始垂眸沉思。
一众朝臣都有些疑惑陛下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有任何人出言发问,眼观鼻,鼻观心,静等皇帝下文。
御书房中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只有常年跟在皇帝身侧的那位大太监在缓缓研磨,墨块偶尔磕碰在那方澄泥砚的山壁上,才会有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声响。
皇帝沉默良久突然开口,没头没脑问了一句,“山野之中那些落草为寇的草莽们,惯常爱说的一句话叫什么来着?”
大太监忙着为陛下添茶送水,研磨掭笔,听见皇帝问话时,先是微微抬眸看了眼坐在下边的诸位大人,见他们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自己开口了,于是赶忙恭敬答道:“陛下,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
皇帝点了点头,又不说话了。
大太监也没打算猜测陛下此言何意,继续不慌不忙做着手中的事。
有些该他知道的,他都知道,不该他知道的,他就都不知道,宫人做到他这个份上,聪不聪明都不是最要紧的,最关键是得懂分寸,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不该聪明。
皇帝姜世基又沉默了片刻,抬头看了眼下方的诸位朝臣,突然道:“浒山郡遭灾,国库这边的赈灾粮筹集得如何了?”
被问话的户部尚书是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新官,在担任号称钱袋子的户部部堂之前,曾是离京不远的一位地方郡守,因为政绩卓著,连续五年得了吏部考功司那边甲等上的考评,这才被皇帝看中,一道诏书提进京来,破格做了户部堂官。
官场修行多年,有些事他懂得很多,但有些事,他其实不太明白。
此刻听见皇帝发问,这位陈尚书自觉在陛下面前露脸的时机到了,所以就一脸喜气准备起身回禀,但他屁股还没离开那张椅子,就突然看到坐在斜对面的那位张阁老微微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这位张阁老如今年事已高,超过七十岁的高龄,自然已是须发皆白了,坐在那里不说话时,就总容易让人觉得他好像是已经睡着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微微抬起眼皮的那一瞬,陈尚书只觉得有一种头顶发根都要立起来的凉意,一时间愣在了椅子上没能起身,更没能抓到那一闪即逝的开口机会。
姜蓉国皇帝好似都没看见下面这些人的各自反应,抬头见那陈尚书坐在椅子上,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就轻笑了一声,“看来陈尚书履职不久,对你们户部的事还不太清楚,那不如就左相来说一说?”
姜蓉国以左为尊,所谓左相,就正是百官之首,由他来替麾下的户部尚书奏对皇帝问话,也算在情理之中。
被突兀点名的左相也没觉得意外,更没有转头看那位脸色开始逐渐发白的陈尚书,很自然地从椅子上起身,朝着皇帝陛下躬身行礼,回道:“启禀陛下,近年来天时不利,百姓田亩歉收,国库税收锐减,加上各地多有开仓赈灾、平准籴粜之举,故而这一次浒山郡的赈灾粮食恐难以一次凑齐,其余的包括安置流民,入殓已故百姓等事,恐怕也有困难。”
那前一刻还因为错过了君前奏对,有些惴惴不安的户部陈尚书,再听到丞相大人如此回禀,就更加地惶惶不解。
姜蓉国向来少有征战,加上各地山水神灵一直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所以年年百姓丰收,去年的各地税粮陆续运抵京城官仓后,因为主旨收纳正租的国库正仓那边装不下,他还着人将一部分旧粮挪到了义仓之中,就正是为了有天灾人祸时可以开仓放粮,以备需赈灾的不时之需。
可此刻到了丞相大人口中,怎么就成了年收欠丰,还余粮不足了?
陈尚书此刻甚至忍不住都已经开始心底发慌,忖度着莫不是丞相大人觉得自己这个下属办事不利,落了他的面子,所以在这里给自己穿小鞋?
这御书房中在座的,都是姜蓉国的栋梁重臣,人人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听话听音,在听到那左相一番睁眼说瞎话之后,有些本来还不明白的,此时自然该明白的也都明白了。
余人撇撇嘴,“我信你个老和尚编瞎话的邪!”
楚元宵啼笑皆非,看了眼余人让他少说一些,随后转过头再次朝老和尚双手合十行了一礼,笑道:“大师既然一定要还这一顿饭钱,那不如就让晚辈三人在这庙中借宿一宿,饭钱抵店钱,可成?”
老和尚眼前一亮,双手一拍哈哈一乐,“好好好,这样最好。”
余人看着老和尚如此,又撇了撇嘴,却见那老和尚朝他挤眉弄眼,你奈我何?
终于高兴了的老和尚,又开始跟少年三人说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有些是佛法,有些是不着边际的胡话,反正一番胡言乱语下来,对面三人还都听得挺开心。
四人好像都没注意到小庙门外,那座原本波澜不兴的大湖不知何时突然起风,开始波涛滚滚,湖面中心处有一座深不见底的漩涡缓缓出现,越旋越大,似有什么东西即将要从水面下冒头出来。
——
西境边关螭城那场不大不小的冲突,通过某些仙家手段,很快就传到了姜蓉国皇宫之中。
这份邸报消息,既没有通过皇朝官府的官面渠道,也未经过宫中那些人头攒动的宫人之手,而是由那个一身劲装的皇帝近卫姜一,直接递到了皇帝姜世基的御案上。
彼时,皇帝陛下正召了几位阁老重臣在御书房议事,商议最近在北境那边发生的地龙翻身一事,整个浒山郡辖下,包括郡城以及下辖的各县,都被那条翻了又翻的地龙给折腾得不轻,天塌地陷房倒屋塌,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之人不下三十余万。
眼看着夏去秋来,这一场天灾下来就要误了秋收,明眼可见这个冬天就不好过,再翻过年就是无种下地的窘迫境地,明年就又要跟着闹饥荒,所以朝廷开仓赈灾一事如今已是刻不容缓。
另外,各地山水神灵拿那条地龙实在没办法,就又在人道官府奏章之外也上了一条神道奏表进了京,请陛下尽早派遣钦天监前往勘验处理,以免那地龙流窜他地祸害百姓。
今日大朝过后,皇帝仍旧为此事发愁,就留了几位朝中顶梁柱在御书房,专门商议此事。
御前近卫姜一的那份邸报放到御案上的时候,皇帝陛下正在给各位朝臣安排赈灾诸事,还叫了钦天监的监正过来,准备着他调集朝廷麾下道官修士,前往北地捉拿那条为祸地方的地龙进京归案。
当看到那封突然出现在面前的邸报时,皇帝转头看了眼站在身侧不远处的姜一,见他面无表情一言不发,皇帝也没说什么,只是顺手拿起来又看了眼邸报内容。
那写邸报消息的人大概是知道看消息的人不喜欢废话,所以写得言简意赅,区区不到二十个字。
皇帝很快就看完了内容,然后轻轻巧巧将那薄薄两页纸放回了原位,然后便开始垂眸沉思。
一众朝臣都有些疑惑陛下到底看到了什么,但没有任何人出言发问,眼观鼻,鼻观心,静等皇帝下文。
御书房中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只有常年跟在皇帝身侧的那位大太监在缓缓研磨,墨块偶尔磕碰在那方澄泥砚的山壁上,才会有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声响。
皇帝沉默良久突然开口,没头没脑问了一句,“山野之中那些落草为寇的草莽们,惯常爱说的一句话叫什么来着?”
大太监忙着为陛下添茶送水,研磨掭笔,听见皇帝问话时,先是微微抬眸看了眼坐在下边的诸位大人,见他们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自己开口了,于是赶忙恭敬答道:“陛下,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
皇帝点了点头,又不说话了。
大太监也没打算猜测陛下此言何意,继续不慌不忙做着手中的事。
有些该他知道的,他都知道,不该他知道的,他就都不知道,宫人做到他这个份上,聪不聪明都不是最要紧的,最关键是得懂分寸,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不该聪明。
皇帝姜世基又沉默了片刻,抬头看了眼下方的诸位朝臣,突然道:“浒山郡遭灾,国库这边的赈灾粮筹集得如何了?”
被问话的户部尚书是个刚刚上任不久的新官,在担任号称钱袋子的户部部堂之前,曾是离京不远的一位地方郡守,因为政绩卓著,连续五年得了吏部考功司那边甲等上的考评,这才被皇帝看中,一道诏书提进京来,破格做了户部堂官。
官场修行多年,有些事他懂得很多,但有些事,他其实不太明白。
此刻听见皇帝发问,这位陈尚书自觉在陛下面前露脸的时机到了,所以就一脸喜气准备起身回禀,但他屁股还没离开那张椅子,就突然看到坐在斜对面的那位张阁老微微抬起眼皮看了他一眼。
这位张阁老如今年事已高,超过七十岁的高龄,自然已是须发皆白了,坐在那里不说话时,就总容易让人觉得他好像是已经睡着了。
但就是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微微抬起眼皮的那一瞬,陈尚书只觉得有一种头顶发根都要立起来的凉意,一时间愣在了椅子上没能起身,更没能抓到那一闪即逝的开口机会。
姜蓉国皇帝好似都没看见下面这些人的各自反应,抬头见那陈尚书坐在椅子上,呆呆地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就轻笑了一声,“看来陈尚书履职不久,对你们户部的事还不太清楚,那不如就左相来说一说?”
姜蓉国以左为尊,所谓左相,就正是百官之首,由他来替麾下的户部尚书奏对皇帝问话,也算在情理之中。
被突兀点名的左相也没觉得意外,更没有转头看那位脸色开始逐渐发白的陈尚书,很自然地从椅子上起身,朝着皇帝陛下躬身行礼,回道:“启禀陛下,近年来天时不利,百姓田亩歉收,国库税收锐减,加上各地多有开仓赈灾、平准籴粜之举,故而这一次浒山郡的赈灾粮食恐难以一次凑齐,其余的包括安置流民,入殓已故百姓等事,恐怕也有困难。”
那前一刻还因为错过了君前奏对,有些惴惴不安的户部陈尚书,再听到丞相大人如此回禀,就更加地惶惶不解。
姜蓉国向来少有征战,加上各地山水神灵一直兢兢业业履职尽责,所以年年百姓丰收,去年的各地税粮陆续运抵京城官仓后,因为主旨收纳正租的国库正仓那边装不下,他还着人将一部分旧粮挪到了义仓之中,就正是为了有天灾人祸时可以开仓放粮,以备需赈灾的不时之需。
可此刻到了丞相大人口中,怎么就成了年收欠丰,还余粮不足了?
陈尚书此刻甚至忍不住都已经开始心底发慌,忖度着莫不是丞相大人觉得自己这个下属办事不利,落了他的面子,所以在这里给自己穿小鞋?
这御书房中在座的,都是姜蓉国的栋梁重臣,人人都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油条,听话听音,在听到那左相一番睁眼说瞎话之后,有些本来还不明白的,此时自然该明白的也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