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旗花下一壶酒
关山月 第131章 秀才遇见兵(第2页)
许川姜氏本与中土那座武庙之间有些旧故事,所以对于排兵布阵,战场对峙一事历来手熟,倒也不太需要中土那边分心出来,专门给他们以援手。颖山陈氏是儒学传家,府中藏书楼又是除了中土文庙那座藏书楼之外,天下最大的儒家文脉聚集地,所以这座令整个楠溪洲读书人神往不已的陈氏大城,就刚好能成为在前方排兵布阵的姜氏最好的后盾。
二者之间分工明确,合作无间,力求在兵连祸结的那个“万一”到来之前,能将整座楠溪洲给箍成一只铁桶,以免再重蹈那金钗洲的覆辙。
一洲之地,肩扛整座楠溪洲的姜、陈两氏,厉兵秣马,披坚执锐,势要与那异族争一争长短。
那个手持一本名册四处访乡的红衣姑娘,在转完了兴和洲之后,也并未再去往九洲下一座陆地,而是直接返程楠溪洲,开始与整个姜氏中人一样,披甲阵前,防备边患,战场杀敌这种事,大概是她现在最想做的事。
当初金钗洲的那一战,中土那边要顾着四处灭火,握在手里能用的手段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加之金钗洲本身又被有心算无心,内外交困,最终才会被处心积虑的海妖一族钻了空子,用一位北海之主换走一整座金钗洲。
如今的楠溪洲既然要防备着以免成为下一个金钗洲,有些事当然就也得提前顾及,天下大势不归楠溪洲一家说了算,可关起门来的自家事,他们自己还是可以管一管的。
其实人间有些事,往往到了最后都是不由人的。没钱吃饭的人,天大地大都不如一碗饭钱大,没水喝的人连滚带爬走出千里万里,说到底也都是为了争一口水喝,当初金钗洲鬼市中的那些人,在某些祸事临头之前,必然也不全都是狼子野心,钱之一字,对谁都重要,这是个没办法的事。
有些智略在高处的执棋人,当然清清楚楚看得见人心百态,所以出手按下一枚棋子时,用到的道理其实也不算高明,但却偏偏就是很管用,人间缺漏处,正是下手时。
这个道理放到如今的另外八洲,正儿八经就成了一出明晃晃的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中土那边会传檄天下,号令天下修士杀妖立功的原因之所在。
姜陈两氏执掌楠溪洲,在中土传檄的基础上,又专门给这一洲之地立了一份规矩,各地修士没钱吃饭的可以从军,戍守边地,斩妖立功,拿着功绩换钱换机缘都可以,但绝不准明知故犯有违规制,凡有违禁者,无论情由,立斩不饶。
为此,颖山陈氏更是派出了门下儒生远赴一洲各地施行监察之责,整肃一洲风气,传教中土礼制规矩,教化百姓众志成城,共度时艰。
那个由礼官洲而来的陈氏旁支子弟陈济,如今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蒙头读书少年郎了,读书一半,然后毅然放下手中书籍,走出了那座藏书楼,开始兑现当初在小镇时,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行万里路”。
楠溪洲中部有个名为“春花”的四品王朝,因为其国祚正在一洲中部,所以北部颖山陈氏的儒教学问,和南部许川姜氏的军阵韬略,对于这座四品王朝都会有所影响,文韬武略兼备,看起来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好事情。
陈济独自一人走到春花国某座边陲小城的时候,正好赶上这座四品王朝发榜补兵,那份贴遍了一国山水各地的招兵榜文,洋洋洒洒数百字,先说天下大势危急,再说保天下者匹夫有责,最后说春花国意欲响应南北二位山水共主的召令,要挥军边地护卫楠溪洲,军情紧迫,行伍员额不足,故此发榜补兵。
这样一份补兵榜文,文采斐然,言辞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必是出自某位浸泡书斋多年的锦绣文人之手。
陈氏少年郎到了这里,倒也并未直接祭出自己如今顶在头上的那个“监察”头衔,只是当个过路人一样四处闲逛,既是想看看那份榜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恪尽职守,行使监察职责。
某间门面不算很大的路边饭庄内,独自一人至此的少年郎陈济,跟那位既是饭庄掌柜,又是后厨掌勺的店家要了一份云吞面,然后就坐在靠近店面门口处,静静听着那些店中食客窃窃私语,谈论朝廷发榜补兵一事。
春花国朝堂规制,文官武将从不分先后,朝堂为相者也从无文武之分,历来都是二者皆有之,但不知道是因为历代皇帝陛下不会管人,还是因为这文武之间的一碗水实在端不平,总之两者之间好像一直都不太对付这件事,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皇位传了不下十代,就从没有哪怕一朝曾文武相偕过。
文人瞧不起武人的五大三粗,咋咋呼呼,武人看不起文人的风花雪月,觉得这帮家伙娘们儿叽叽,一点都不爽利!
互相之间相看两厌,吵吵嚷嚷,喋喋不休,很多年都不曾停歇过。
这一次的发榜补兵,虽然那榜文是出自某位文人之手,但实际上整个补兵过程中的所有事,也就只有那一张榜文是跟文人有关系的。
少年陈济此刻所在的这座北方边陲小县,虽说是个边地,但其实从军之人并不多,城中倒是有不少的书香人家,受北方颖山陈氏影响颇多,诗书传家是乡里民俗。
如今出了这补兵榜文,还说了补兵成军是要去往千里万里之外的楠溪洲沿海之地,对阵的还是那见人就啃的妖族,所以对于这人人读书,少有练武的城中百姓来说,这事情便有些为难。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哪里有上阵杀敌的本事?
更何况对面还不是人,叫他们这群读书人去两军阵前又能做什么?念诵一堆之乎者也?可那也骂不退那群不懂风月的凶残妖物不是?
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这座文韵浓厚的小县城,真正就因为一份榜文给难住了,州府下发给这座小县城的补兵员额,这都拖了大半个月了,还是未曾补齐,所以兵曹那边日前就下了一份最后通牒,说要是再不补齐,就别怪他们不客气!
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那帮五大三粗的杀胚会干出来什么事,还真就不好说…
陈济听着周围的议论纷纷,不免有些沉默,读书人惯爱舞文弄墨,不通拳脚是个常事,祖师爷从未说过读书人就该如此,只可惜徒子徒孙们是不愿意去深究的。
正说话间,这间小小的饭庄里,突然就真闯进来了几个兵甲齐全的武卒,各个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做派。领头的那名武将一进门来,也不理那饭庄掌柜的点头哈腰打招呼,只是环视了一圈正在吃饭的众人,随后直接就抬起手腕一抖,手中那张卷起来的补兵榜文,便立时摊开在了众人眼前。
二者之间分工明确,合作无间,力求在兵连祸结的那个“万一”到来之前,能将整座楠溪洲给箍成一只铁桶,以免再重蹈那金钗洲的覆辙。
一洲之地,肩扛整座楠溪洲的姜、陈两氏,厉兵秣马,披坚执锐,势要与那异族争一争长短。
那个手持一本名册四处访乡的红衣姑娘,在转完了兴和洲之后,也并未再去往九洲下一座陆地,而是直接返程楠溪洲,开始与整个姜氏中人一样,披甲阵前,防备边患,战场杀敌这种事,大概是她现在最想做的事。
当初金钗洲的那一战,中土那边要顾着四处灭火,握在手里能用的手段就难免有些捉襟见肘,加之金钗洲本身又被有心算无心,内外交困,最终才会被处心积虑的海妖一族钻了空子,用一位北海之主换走一整座金钗洲。
如今的楠溪洲既然要防备着以免成为下一个金钗洲,有些事当然就也得提前顾及,天下大势不归楠溪洲一家说了算,可关起门来的自家事,他们自己还是可以管一管的。
其实人间有些事,往往到了最后都是不由人的。没钱吃饭的人,天大地大都不如一碗饭钱大,没水喝的人连滚带爬走出千里万里,说到底也都是为了争一口水喝,当初金钗洲鬼市中的那些人,在某些祸事临头之前,必然也不全都是狼子野心,钱之一字,对谁都重要,这是个没办法的事。
有些智略在高处的执棋人,当然清清楚楚看得见人心百态,所以出手按下一枚棋子时,用到的道理其实也不算高明,但却偏偏就是很管用,人间缺漏处,正是下手时。
这个道理放到如今的另外八洲,正儿八经就成了一出明晃晃的前车之鉴,这也是为何中土那边会传檄天下,号令天下修士杀妖立功的原因之所在。
姜陈两氏执掌楠溪洲,在中土传檄的基础上,又专门给这一洲之地立了一份规矩,各地修士没钱吃饭的可以从军,戍守边地,斩妖立功,拿着功绩换钱换机缘都可以,但绝不准明知故犯有违规制,凡有违禁者,无论情由,立斩不饶。
为此,颖山陈氏更是派出了门下儒生远赴一洲各地施行监察之责,整肃一洲风气,传教中土礼制规矩,教化百姓众志成城,共度时艰。
那个由礼官洲而来的陈氏旁支子弟陈济,如今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蒙头读书少年郎了,读书一半,然后毅然放下手中书籍,走出了那座藏书楼,开始兑现当初在小镇时,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行万里路”。
楠溪洲中部有个名为“春花”的四品王朝,因为其国祚正在一洲中部,所以北部颖山陈氏的儒教学问,和南部许川姜氏的军阵韬略,对于这座四品王朝都会有所影响,文韬武略兼备,看起来就是个文武双全的好事情。
陈济独自一人走到春花国某座边陲小城的时候,正好赶上这座四品王朝发榜补兵,那份贴遍了一国山水各地的招兵榜文,洋洋洒洒数百字,先说天下大势危急,再说保天下者匹夫有责,最后说春花国意欲响应南北二位山水共主的召令,要挥军边地护卫楠溪洲,军情紧迫,行伍员额不足,故此发榜补兵。
这样一份补兵榜文,文采斐然,言辞恳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必是出自某位浸泡书斋多年的锦绣文人之手。
陈氏少年郎到了这里,倒也并未直接祭出自己如今顶在头上的那个“监察”头衔,只是当个过路人一样四处闲逛,既是想看看那份榜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恪尽职守,行使监察职责。
某间门面不算很大的路边饭庄内,独自一人至此的少年郎陈济,跟那位既是饭庄掌柜,又是后厨掌勺的店家要了一份云吞面,然后就坐在靠近店面门口处,静静听着那些店中食客窃窃私语,谈论朝廷发榜补兵一事。
春花国朝堂规制,文官武将从不分先后,朝堂为相者也从无文武之分,历来都是二者皆有之,但不知道是因为历代皇帝陛下不会管人,还是因为这文武之间的一碗水实在端不平,总之两者之间好像一直都不太对付这件事,却是个不争的事实,皇位传了不下十代,就从没有哪怕一朝曾文武相偕过。
文人瞧不起武人的五大三粗,咋咋呼呼,武人看不起文人的风花雪月,觉得这帮家伙娘们儿叽叽,一点都不爽利!
互相之间相看两厌,吵吵嚷嚷,喋喋不休,很多年都不曾停歇过。
这一次的发榜补兵,虽然那榜文是出自某位文人之手,但实际上整个补兵过程中的所有事,也就只有那一张榜文是跟文人有关系的。
少年陈济此刻所在的这座北方边陲小县,虽说是个边地,但其实从军之人并不多,城中倒是有不少的书香人家,受北方颖山陈氏影响颇多,诗书传家是乡里民俗。
如今出了这补兵榜文,还说了补兵成军是要去往千里万里之外的楠溪洲沿海之地,对阵的还是那见人就啃的妖族,所以对于这人人读书,少有练武的城中百姓来说,这事情便有些为难。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哪里有上阵杀敌的本事?
更何况对面还不是人,叫他们这群读书人去两军阵前又能做什么?念诵一堆之乎者也?可那也骂不退那群不懂风月的凶残妖物不是?
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这座文韵浓厚的小县城,真正就因为一份榜文给难住了,州府下发给这座小县城的补兵员额,这都拖了大半个月了,还是未曾补齐,所以兵曹那边日前就下了一份最后通牒,说要是再不补齐,就别怪他们不客气!
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那帮五大三粗的杀胚会干出来什么事,还真就不好说…
陈济听着周围的议论纷纷,不免有些沉默,读书人惯爱舞文弄墨,不通拳脚是个常事,祖师爷从未说过读书人就该如此,只可惜徒子徒孙们是不愿意去深究的。
正说话间,这间小小的饭庄里,突然就真闯进来了几个兵甲齐全的武卒,各个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一副凶神恶煞的表情做派。领头的那名武将一进门来,也不理那饭庄掌柜的点头哈腰打招呼,只是环视了一圈正在吃饭的众人,随后直接就抬起手腕一抖,手中那张卷起来的补兵榜文,便立时摊开在了众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