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王旗花下一壶酒
关山月 第133章 移形换影,去讲道理(第2页)
中年儒士这话说得平铺直叙,并无任何的语气起伏,所以楚元宵也没能听出来自家先生的情绪如何,无从判断先生喜怒,就只能坦然点了点头,又发觉先生可能看不见自己的点头承认,于是便又回答了一句,“是,先生。”
崔觉闻言并未回头,继续语气淡淡道:“先生有三个问题要问你。”
楚元宵此刻面容苍老,但双眼却明亮,其实心中还有些小雀跃。曾经在小镇时,只有那些交得起束脩,可以进小镇乡塾读书的同龄人,才会被先生考教学问,这也曾是那个住在小镇东口的贫寒少年为数不多会羡慕同龄人的事情之一。
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初那个被人说成命硬克亲的贫寒少年,也有了会被先生考教的一天。
楚元宵并不是感叹于诸如“莫欺少年穷”之类的境遇变迁,只是觉得人间事有时候当真变化无常,也有些高兴于当初被说成“天煞孤星”的自己,如今倒是不用再害怕这个名头了。
楚元宵朝着先生恭敬作揖,认真道:“先生请问。”
崔先生依旧未曾回头,只是道:“你当初毫不犹豫砍下那个渡船使的人头,就没觉得他同样应该被交由中土临渊学宫,按照礼制规矩去定罪受罚?”
楚元宵愣了愣,刚准备张口说什么,就见先生抬起手摆了摆,便又不由自主停下了话头。
崔先生则是继续道:“你可以听先生问完了再一起答。”
“人间王朝的皇家律法,最大的一类律法罪责,基本都集中在欺君、谋逆还有叛国这一类上,所谓‘十恶不赦’的十恶中这一类占了半数之多,所以那渡船使该杀是没错的,但就像你不曾出手杀其他人的理由一样,叛族这种事是不是也不该由你来处置?”
说完这第一问,儒士语气顿了顿,大概是在给少年人思虑的时间,随后才又开始说第二个问题,“应该已有人告诉过你了,那个渡船使是个三面谍子,你上手就直接是斩首杀人,难道没想过问一问他背后的第三家是何人?只凭猜测,怎么确定你猜的一定准?”
“第三个问题,你怎么看借境给你的那位道门三掌教?”
一连串的问题出口之后,中年儒士这才转过头,表情平静看着楚元宵,缓声道:“这三个问题你可以一个一个答,不用想是不是一定对,想到什么说什么即可。”
楚元宵点了点头,随后低下头沉思了片刻,这才抬头朝着先生躬身一礼,轻声道:“先生,学生之所以要杀那个渡船使,不仅是因为他叛族,取死有道,还因为当时的情势不容有失,渡船上意图倒戈的人并不止那赵中宸一个,山腰处还有一大堆正在试图登山的搭船修士,杀赵中宸是情势所迫,实属敲山震虎之举。”
说着,楚元宵看了眼身边的小河潺潺流水,微微顿了顿之后才又道:“至于说杀赵中宸时有没有想过他背后的人到底是谁,这一点学生想过,但是没有细想,一是当时情势不允许我细细计较,二是他背后有谁没有谁不算最重要,相比于稳住场面的大事来说,问出是谁要来针对我这件事,只算是我一家事,而且也不是只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所以学生认为那个不重要。”
崔觉听着这个自己其实都没教过什么东西的学生,一口气说完了两件事,表情依旧并无变化,只是抬头看了眼远远站在枣林那边,张望此处的余人三个,然后才继续看着楚元宵道:“你怎么看道门那位三掌教?”
道门三掌教,昆仑墟道祖座下三亲传四记名七位弟子中的“小老大”,当初在北海渡船上,这位道门高真借境给楚元宵的同时,还借助于自家某位师兄老早就留在渡船上的一道太极阴阳符箓,为少年人补足了借境之后的灵气积淀,如虎添翼对阵那位北海之主。
当时那一手算计,被那位三掌教自己称为“春秋笔法”,实乃一语双关了,因为他本身姓陆,名字则正好就是“春秋”二字。
如这一类真正顶尖的天下修士,高如三教祖师,又比如“三祖四帝”的后四位,也就是那“四帝”,再比如道门那几位掌教,或是佛门的那几位可称“祖”的大佛,又比如儒门内除了祖师爷之外的“四圣”,这些人物都是正儿八经站在天下塔尖的人物。
但凡有人提起这些人的名字,各位大能冥冥之中都会有所感应,这就如当初那个蒙眼年轻人在姜蓉国境内第一次动手时,曾意有所指问过少年,说神修和神灵为什么都有一个“神”字,三教又为什么会把各自宫观开遍全天下?
这其中当然都是有些相近关系的,某些冥冥之中的深意,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需要少年细细体会。
此刻谈论到那位道门三掌教,楚元宵不知为何却没有顾及这个讲究,看着自家先生直接道:“关于陆春秋,学生觉得那个家伙脑子好是好,就是人品不太行。”
中年儒士大概是也没有料到自己这个学生上来就是这么不客气的一句话,饶是以他的定性修养,也有些始料未及般直接抽了抽嘴角,无奈道:“为尊者讳,你这是对他有多不满?”
楚元宵耸了耸肩,直接道:“先生,恕学生失礼,但我真的想说,难道就许他不地道,还不许我说了?当初借境给我这件事,他早八百年就算好了,还装模做样的诓我,一点都不像是个好人该做的事情。”
少年人的语气摆明了就是不太好,当初北海渡船上的那道符箓,其实只是借了修为灵气给少年用以充盈境界,但真正的借境一事,则是那位三掌教早就算好也安排好的。
道门的某些高真,本事是真的高,但算计人也是真的信手拈来,求卦解签画符降妖,确实是真的了不起。
儒士崔觉有些无奈,他多多少少是知道自家这个学生脾气还算好,但此刻这出口就怨气深重的一席话,也能看得出来他对某个古怪人物的印象确实不太好,不然也不会有当初在北海渡船上事后的那句,试图扣下“伪十境”的言辞。
崔觉见楚元宵说完了他的答案,沉默了一瞬之后才终于笑了笑,轻声道:“先生今日之所以一见面就要先问你三个问题,其实只是想提醒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你要记住你刚才说得这些答案。”
“咱们儒门确实讲礼制规矩,但祖师爷从未说过儒门子弟必须要不讲变通,必须要固执地生搬硬套这些东西!另外你也要知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这话可不是祖师爷说的,我们这些后辈读书人,与人见面讲理时要不要记着这句?当然是要记住的,但是不是面对所有人都要遵循这一句…”
儒士说这话,突然微微眯起眼来,这一刻的读书人不再如先前一样温润如玉,反而是带了些似有若无的冷厉,“道理能讲通的时候要讲,但有些人既然不适合讲道理,那么有必要的时候你就得学会另外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楚元宵看着此刻与印象中的那个“崔先生”大相径庭的先生,微微愣了愣,最后点了点头,恭恭敬敬朝先生行了个礼,认真道:“学生记住了。”
崔觉点了点头,这才恢复先前的温润,笑道:“关于那位道门三掌教,先生倒是要替他说句公道话,有些事不能提前告诉你,是因为某些算计不宜宣之于口,佛门讲口业,放在这里意思未必对,但有些道理是一样的,今日因明日果,他提前告诉你和不告诉你,终归会有些区别在其中。”
楚元宵闻言微微眯了眯眼,但最后还是看在先生的面子上没有多说什么,点了点头算是知道了。
崔觉见学生心里还是不太舒服,也没再强求,所谓先生教学生,不是要扒开学生的脑壳,把自己的脑子装进去,同一个道理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思,祖师爷用“闻斯行诸”的道理引出来“因材施教”四个字,道理有道理,后辈读书人就得听。
说罢前言,崔觉这才笑了笑,开始说起正题,也是已经换到那个韩老头肉身中的少年人下一步真正要做的事。
……
那位听了麾下爱将钟离的禀报,准备出楚王府去会一会某位兵家大圣人的楚霸王,此刻已然带着人离开了澎城,浩浩荡荡往西北而去。
崔觉闻言并未回头,继续语气淡淡道:“先生有三个问题要问你。”
楚元宵此刻面容苍老,但双眼却明亮,其实心中还有些小雀跃。曾经在小镇时,只有那些交得起束脩,可以进小镇乡塾读书的同龄人,才会被先生考教学问,这也曾是那个住在小镇东口的贫寒少年为数不多会羡慕同龄人的事情之一。
如今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当初那个被人说成命硬克亲的贫寒少年,也有了会被先生考教的一天。
楚元宵并不是感叹于诸如“莫欺少年穷”之类的境遇变迁,只是觉得人间事有时候当真变化无常,也有些高兴于当初被说成“天煞孤星”的自己,如今倒是不用再害怕这个名头了。
楚元宵朝着先生恭敬作揖,认真道:“先生请问。”
崔先生依旧未曾回头,只是道:“你当初毫不犹豫砍下那个渡船使的人头,就没觉得他同样应该被交由中土临渊学宫,按照礼制规矩去定罪受罚?”
楚元宵愣了愣,刚准备张口说什么,就见先生抬起手摆了摆,便又不由自主停下了话头。
崔先生则是继续道:“你可以听先生问完了再一起答。”
“人间王朝的皇家律法,最大的一类律法罪责,基本都集中在欺君、谋逆还有叛国这一类上,所谓‘十恶不赦’的十恶中这一类占了半数之多,所以那渡船使该杀是没错的,但就像你不曾出手杀其他人的理由一样,叛族这种事是不是也不该由你来处置?”
说完这第一问,儒士语气顿了顿,大概是在给少年人思虑的时间,随后才又开始说第二个问题,“应该已有人告诉过你了,那个渡船使是个三面谍子,你上手就直接是斩首杀人,难道没想过问一问他背后的第三家是何人?只凭猜测,怎么确定你猜的一定准?”
“第三个问题,你怎么看借境给你的那位道门三掌教?”
一连串的问题出口之后,中年儒士这才转过头,表情平静看着楚元宵,缓声道:“这三个问题你可以一个一个答,不用想是不是一定对,想到什么说什么即可。”
楚元宵点了点头,随后低下头沉思了片刻,这才抬头朝着先生躬身一礼,轻声道:“先生,学生之所以要杀那个渡船使,不仅是因为他叛族,取死有道,还因为当时的情势不容有失,渡船上意图倒戈的人并不止那赵中宸一个,山腰处还有一大堆正在试图登山的搭船修士,杀赵中宸是情势所迫,实属敲山震虎之举。”
说着,楚元宵看了眼身边的小河潺潺流水,微微顿了顿之后才又道:“至于说杀赵中宸时有没有想过他背后的人到底是谁,这一点学生想过,但是没有细想,一是当时情势不允许我细细计较,二是他背后有谁没有谁不算最重要,相比于稳住场面的大事来说,问出是谁要来针对我这件事,只算是我一家事,而且也不是只能从他那里得到答案,所以学生认为那个不重要。”
崔觉听着这个自己其实都没教过什么东西的学生,一口气说完了两件事,表情依旧并无变化,只是抬头看了眼远远站在枣林那边,张望此处的余人三个,然后才继续看着楚元宵道:“你怎么看道门那位三掌教?”
道门三掌教,昆仑墟道祖座下三亲传四记名七位弟子中的“小老大”,当初在北海渡船上,这位道门高真借境给楚元宵的同时,还借助于自家某位师兄老早就留在渡船上的一道太极阴阳符箓,为少年人补足了借境之后的灵气积淀,如虎添翼对阵那位北海之主。
当时那一手算计,被那位三掌教自己称为“春秋笔法”,实乃一语双关了,因为他本身姓陆,名字则正好就是“春秋”二字。
如这一类真正顶尖的天下修士,高如三教祖师,又比如“三祖四帝”的后四位,也就是那“四帝”,再比如道门那几位掌教,或是佛门的那几位可称“祖”的大佛,又比如儒门内除了祖师爷之外的“四圣”,这些人物都是正儿八经站在天下塔尖的人物。
但凡有人提起这些人的名字,各位大能冥冥之中都会有所感应,这就如当初那个蒙眼年轻人在姜蓉国境内第一次动手时,曾意有所指问过少年,说神修和神灵为什么都有一个“神”字,三教又为什么会把各自宫观开遍全天下?
这其中当然都是有些相近关系的,某些冥冥之中的深意,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需要少年细细体会。
此刻谈论到那位道门三掌教,楚元宵不知为何却没有顾及这个讲究,看着自家先生直接道:“关于陆春秋,学生觉得那个家伙脑子好是好,就是人品不太行。”
中年儒士大概是也没有料到自己这个学生上来就是这么不客气的一句话,饶是以他的定性修养,也有些始料未及般直接抽了抽嘴角,无奈道:“为尊者讳,你这是对他有多不满?”
楚元宵耸了耸肩,直接道:“先生,恕学生失礼,但我真的想说,难道就许他不地道,还不许我说了?当初借境给我这件事,他早八百年就算好了,还装模做样的诓我,一点都不像是个好人该做的事情。”
少年人的语气摆明了就是不太好,当初北海渡船上的那道符箓,其实只是借了修为灵气给少年用以充盈境界,但真正的借境一事,则是那位三掌教早就算好也安排好的。
道门的某些高真,本事是真的高,但算计人也是真的信手拈来,求卦解签画符降妖,确实是真的了不起。
儒士崔觉有些无奈,他多多少少是知道自家这个学生脾气还算好,但此刻这出口就怨气深重的一席话,也能看得出来他对某个古怪人物的印象确实不太好,不然也不会有当初在北海渡船上事后的那句,试图扣下“伪十境”的言辞。
崔觉见楚元宵说完了他的答案,沉默了一瞬之后才终于笑了笑,轻声道:“先生今日之所以一见面就要先问你三个问题,其实只是想提醒你,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你要记住你刚才说得这些答案。”
“咱们儒门确实讲礼制规矩,但祖师爷从未说过儒门子弟必须要不讲变通,必须要固执地生搬硬套这些东西!另外你也要知道,‘君子动口不动手’这话可不是祖师爷说的,我们这些后辈读书人,与人见面讲理时要不要记着这句?当然是要记住的,但是不是面对所有人都要遵循这一句…”
儒士说这话,突然微微眯起眼来,这一刻的读书人不再如先前一样温润如玉,反而是带了些似有若无的冷厉,“道理能讲通的时候要讲,但有些人既然不适合讲道理,那么有必要的时候你就得学会另外八个字,‘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楚元宵看着此刻与印象中的那个“崔先生”大相径庭的先生,微微愣了愣,最后点了点头,恭恭敬敬朝先生行了个礼,认真道:“学生记住了。”
崔觉点了点头,这才恢复先前的温润,笑道:“关于那位道门三掌教,先生倒是要替他说句公道话,有些事不能提前告诉你,是因为某些算计不宜宣之于口,佛门讲口业,放在这里意思未必对,但有些道理是一样的,今日因明日果,他提前告诉你和不告诉你,终归会有些区别在其中。”
楚元宵闻言微微眯了眯眼,但最后还是看在先生的面子上没有多说什么,点了点头算是知道了。
崔觉见学生心里还是不太舒服,也没再强求,所谓先生教学生,不是要扒开学生的脑壳,把自己的脑子装进去,同一个道理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意思,祖师爷用“闻斯行诸”的道理引出来“因材施教”四个字,道理有道理,后辈读书人就得听。
说罢前言,崔觉这才笑了笑,开始说起正题,也是已经换到那个韩老头肉身中的少年人下一步真正要做的事。
……
那位听了麾下爱将钟离的禀报,准备出楚王府去会一会某位兵家大圣人的楚霸王,此刻已然带着人离开了澎城,浩浩荡荡往西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