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422烧饼(第3页)

 虽然博山肉烧饼也有礼盒装,但凉食


味道不对,哪怕是加热后,滋味也不如刚出炉的好吃。

 也许是上辈子的童年饮食印迹,唐植桐最馋的还是莱芜油酥火烧。

 莱芜火烧最开始都是素的,只有面瓤,没有馅,后来随着饮食的融合,才慢慢有了带馅的,而且名称也从“莱芜油酥火烧”变得五花八门起来。

 有的叫莱芜油酥烧饼、有的叫宫廷烧饼、还有叫皇家烧饼的。

 叫啥不重要,能不能获得老餮的认同才重要。

 正宗的莱芜火烧是起酥的,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酥皮,一口下去,掉渣。

 生活好起来时候,这油酥火烧肯定不是干吃的,要配点汤汤水水。

 唐植桐认为与油酥火烧最配的是羊汤,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

 虽然一般的羊汤店都会有火烧或者油饼出售,但老餮一般是从自己认为口味不错的火烧店买上两个,用方便袋拎着去自己认可的羊汤店。

 跟老板要上一碗羊肉汤或羊杂汤,加上一勺羊油、或几勺辣子、或额外加份羊肠、羊脑,然后美美的吃上一顿。

 冬天来上这么一顿,浑身热乎,夏天来上这么一顿,更是浑身冒汗,冒汗后就一个感觉——通透舒坦!

 唐植桐想念这一口,所以回家以后就准备和面,做烧饼。

 在得知儿子打算做烧饼后,张桂芳还是很吃惊的,自家孩子自己最清楚,以前可从来没有这一手,发出了跟王静文类似的疑问:“你还会做烧饼?”

 “去年在工地的时候跟人学的,不算难。”唐植桐一副轻描淡写的模样,尽量弱化难度。

 然而做油酥烧饼没这么简单,前世从小看着父母忙前忙后,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平时没少在里面掺和帮帮忙啥的。

 油酥火烧讲究用三合面,也就是用发面、生面和老面按一定搭配。

 当年虽然已经废除了粮票,但小老百姓家一般不会去买面,而是用自家或者跟邻居家换麦子去磨面。

 捞麦子、晾晒后去磨面,后面还有发引面、熟面、发酵面、拌面、混面团、揉面、化碱、面碱混合、接面等环节,非常繁琐,也极为费力。

 做好面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制备酥油,然后才是试面、擀面团、抹油酥、烤制。

 干这个活,当天的面没法当天用,一般都是提前一天制备面,第二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