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断刃天涯
第500章 倡议立储者,僭越之罪(第2页)
勤王的事情就是最坏的结果了,贾琏习惯了先预设最坏的结果。实际上他知道,这是极为小的概率,不说别的,如今的皇帝把兵权抓的很死。
就岳齐那样的,给他是一百个胆子,都不会跟着作乱的。
贾琏忍不住自嘲的笑了,刚才的自言自语,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回到书房,袭人和晴雯都在,展开纸笔,贾琏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打腹稿。
【陡见上谕,不敢信其为真,再三端详。陛下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卓有成效,今内有海晏河清之兆,外有列强来朝。微臣不禁心生疑窦,此辈联合上奏立储,疑似有对陛下不满之意。想来陛下诸多变法之策,伤及此辈,故而抱团,仗着法不责众逼宫。微臣不禁为陛下之安危担忧。陛下上谕,臣不敢不尊,一孔之见,贻笑大方。微臣之意,立储之事,何时何人,皆应由陛下乾纲独断。凡臣子者,置喙大位,僭越之罪也……。】
嗯,贾琏抱定一个中心思想,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做臣子的就不该多嘴,凡是喜欢在这个事情上多嘴的,都是僭越。
儒家发展到后期,讲三纲五常,一顶僭越的帽子扣上去,肯定是没错的。
贾琏久在京城,自然清楚,能造出这么大声势的原因,只有那些支持李元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得到更多臣子支持的李元,未必是好事。
很想给李恒写一封信,贾琏想想还是作罢,信这个东西,一旦落在纸上,将来就是把柄。这个节骨眼上,也只能看李恒自己的。
总而言之,贾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态度,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立储?做臣子的有资格就立储的事情指手画脚么?那些上奏的人,僭越了。
本质上来讲,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极为严苛的地步,其初衷就是皇帝为了集权,为了稳定。
但这个东西的危害很大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真实的历史上,清政府把中央集权玩到了极致,还真就离不开理学这帮人做帮凶。当然了,清室要负主要责任,毕竟鼓励寡妇守节这种事情,那是在清朝发扬光大的。往前看各朝代,贞节牌坊真不断多。
就这么一个朝代,穿越剧居然火的很,无数女人羡慕女主角会去玩宫斗,代入感很强。
类似的古装剧,看了真会令人哭笑不得。
写好奏折,贾琏收起来,准备休息。
扭头看打扇子撵蚊虫的变成了司琪,忍不住问:“怎么是你?”
“都不方便,让俾子顶上来。”
贾琏点点头,这个季节的广州居然有蚊子,在北方无法想象,关键这边苍蝇还多,老鼠蟑螂块头大。
(ps: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海南时的一些顺口溜,三个蚊子一碟菜,三个老鼠一麻袋,还有,忘记了。)
不方便的意思嘛,贾琏当然知道,只是没想到赶到一起了,这种事情也会互相影响的么?
也许,血腥味确实招苍蝇。
次日,又一艘飞剪船出港了,这次换了一艘更大一点的,能装六个人的,反正每个级别的都试一试。
庆幸的是,这个季节没啥台风,不然这海路都没法走,只能走陆地的驿站路线。
次日,贾琏召见三司官员,将上谕递给他们看,并命人誊抄,传送各地。
贾琏还提前告诉各位,不要相互商议,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作为巡抚,贾琏的奏折已经先一步送出了,大家别打听本抚的态度。
这个举动,搞的三司有点狼狈,尤其是布政使这边,他倒是想召集官员商议的,贾琏提前打预防针,明面上只能作罢,私底下搞点串联。
进入腊月后,全国各地的奏折陆续汇聚京城,贾琏的奏折不算快的,跑了半个月才送到。
这个时候,附近几个省的官员的奏折,已经送来了一堆。
中书舍人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省的大多数官员,意见是一致的。
比如,近一点的直隶、河南、山东、辽东,支持立储和不支持,大多数人与巡抚、三司的意见是一致的。少数人观点不同。
就岳齐那样的,给他是一百个胆子,都不会跟着作乱的。
贾琏忍不住自嘲的笑了,刚才的自言自语,其实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回到书房,袭人和晴雯都在,展开纸笔,贾琏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打腹稿。
【陡见上谕,不敢信其为真,再三端详。陛下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卓有成效,今内有海晏河清之兆,外有列强来朝。微臣不禁心生疑窦,此辈联合上奏立储,疑似有对陛下不满之意。想来陛下诸多变法之策,伤及此辈,故而抱团,仗着法不责众逼宫。微臣不禁为陛下之安危担忧。陛下上谕,臣不敢不尊,一孔之见,贻笑大方。微臣之意,立储之事,何时何人,皆应由陛下乾纲独断。凡臣子者,置喙大位,僭越之罪也……。】
嗯,贾琏抱定一个中心思想,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做臣子的就不该多嘴,凡是喜欢在这个事情上多嘴的,都是僭越。
儒家发展到后期,讲三纲五常,一顶僭越的帽子扣上去,肯定是没错的。
贾琏久在京城,自然清楚,能造出这么大声势的原因,只有那些支持李元的人。从这个角度看,得到更多臣子支持的李元,未必是好事。
很想给李恒写一封信,贾琏想想还是作罢,信这个东西,一旦落在纸上,将来就是把柄。这个节骨眼上,也只能看李恒自己的。
总而言之,贾琏旗帜鲜明的表明了态度,总结起来就一句话:立储?做臣子的有资格就立储的事情指手画脚么?那些上奏的人,僭越了。
本质上来讲,三纲五常发展到后来极为严苛的地步,其初衷就是皇帝为了集权,为了稳定。
但这个东西的危害很大的,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真实的历史上,清政府把中央集权玩到了极致,还真就离不开理学这帮人做帮凶。当然了,清室要负主要责任,毕竟鼓励寡妇守节这种事情,那是在清朝发扬光大的。往前看各朝代,贞节牌坊真不断多。
就这么一个朝代,穿越剧居然火的很,无数女人羡慕女主角会去玩宫斗,代入感很强。
类似的古装剧,看了真会令人哭笑不得。
写好奏折,贾琏收起来,准备休息。
扭头看打扇子撵蚊虫的变成了司琪,忍不住问:“怎么是你?”
“都不方便,让俾子顶上来。”
贾琏点点头,这个季节的广州居然有蚊子,在北方无法想象,关键这边苍蝇还多,老鼠蟑螂块头大。
(ps:突然想起小时候在海南时的一些顺口溜,三个蚊子一碟菜,三个老鼠一麻袋,还有,忘记了。)
不方便的意思嘛,贾琏当然知道,只是没想到赶到一起了,这种事情也会互相影响的么?
也许,血腥味确实招苍蝇。
次日,又一艘飞剪船出港了,这次换了一艘更大一点的,能装六个人的,反正每个级别的都试一试。
庆幸的是,这个季节没啥台风,不然这海路都没法走,只能走陆地的驿站路线。
次日,贾琏召见三司官员,将上谕递给他们看,并命人誊抄,传送各地。
贾琏还提前告诉各位,不要相互商议,自己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作为巡抚,贾琏的奏折已经先一步送出了,大家别打听本抚的态度。
这个举动,搞的三司有点狼狈,尤其是布政使这边,他倒是想召集官员商议的,贾琏提前打预防针,明面上只能作罢,私底下搞点串联。
进入腊月后,全国各地的奏折陆续汇聚京城,贾琏的奏折不算快的,跑了半个月才送到。
这个时候,附近几个省的官员的奏折,已经送来了一堆。
中书舍人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每个省的大多数官员,意见是一致的。
比如,近一点的直隶、河南、山东、辽东,支持立储和不支持,大多数人与巡抚、三司的意见是一致的。少数人观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