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道术不分的定性


第503章道术不分的定性科举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搞试点的话,等于在这个体系上破开了一个口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个道理明白人都懂。

 承辉帝为贾琏辩解,真实的用意呼之欲出了。

 张庭恩沉默了好一会才道:“陛下圣明!”

 那就先开一个口子吧,尽管这样做内阁承受的压力会非常的巨大,张庭恩这个首辅,则是承压的主力。

 那些在下面的官员,可不会管你的做法,是否符合国家利益,他们想的只是如何把你拉下来,你下来了,他才有机会上去。

 至于这么做,自己能不能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上去的机会。

 往科举内容里面掺沙子,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闹腾的。

 追根溯源,这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尤其是科举,关系到读书人的前途和命运。

 这个压力,肯定不能让皇帝来背,张庭恩没有选择,必须顶上去,内阁首辅,就是干这个的,执行皇帝的意志,为皇帝承压。

 大概是觉得把内阁推出去承受压力太不厚道了,承辉帝含蓄的淡淡道:“朕即刻颁诏,将贾氏实学,纳入宗人学堂的教材。”

 宗人学堂,顾名思义,就是皇室以及宗人的学堂,今后皇子皇孙们,也要接受贾氏实学的学习内容。

 张庭恩听到这句话,顿时眼泪就下来了,起身恭敬的给皇帝行礼:“微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回到内阁,张庭恩看着等待消息的众阁臣道:“且耐心等待。”

 接下来的事情,看的满朝文武跌碎了一地的眼镜,震撼了整个朝堂。

 承辉帝颁布旨意,宗人学堂自即日起,增设《贾氏实学》相关课程。

 旨意到达时,负责给宗人以及皇子皇孙上课的翰林们,当时就炸了。集体辞职,以示抗议,并上奏皇帝,请求收回成命。

 承辉帝半点犹豫都不带,直接接受了他们辞职,第二天就换了一批老师。

 但是,被换上去的老师,继续集体抗命,不接受这个差使,反过来要求皇帝,收回圣意。

 这些翰林们的团结,彻底的激怒了承辉帝,直接让裘世安去问这些翰林一句话:诸位抗命,博廷杖乎?

 是不是博廷杖,这个说法其实不重要,对峙的双方心里都明白,真实的用意何在。

 其实群臣们都明白,贾琏搞了一个研发厅之后,创造的价值太过惊人,深深的打动了承辉帝。

 这么一个东西摆在面前的时候,其实大家都能看的到,只不过有人看到了会有所感触,有的人看到了,假装看不到。

 宗人学堂一旦加入了贾氏实学的内容,并昭告天下之后,整个教育体系都会遭到天下人的质疑。

 翰林们的集体回答如下:臣等不敢抗命,然则事关天道、国本,臣等不敢从命。

 这是面上的说法,本质还是一个教育体系的解释权。

 儒家是怎么战胜诸子百家的?法家那么牛逼,都得改头换面藏起来。历代皇帝玩的都是儒皮法骨,有皇帝敢说出来么?

 儒家能胜出的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更愿意搞教育,把持了教育之后,其他各家学说,很自然的就断了继承。加之皇帝也确实需要儒家学说的一些东西,作为一个最大公约数。发展到后来,儒家已经不是单纯地一家学说,而是深入到整个国家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里的思想。

 什么天道,国本,都是障眼法,真正的用意还是上车之后,车门焊死。你仔细想想,车门焊死了两千年,想要开一条缝隙,该有多难。

 只能说,这一锄头下来,奔着地基去的,这谁受得了呢?

 更无奈的是,贾琏从来不说什么新学科的话,总是打着儒学的旗帜,这是格物致知衍生出来的。儒家学说的理学也好,心学也罢,都是缝合怪。只不过呢,这些学说缝合的比较自圆其说。

 还有就是一个时机的问题,此前的《尚书》证伪事件,余波犹在,整个国家的读书人,都被狠狠的震撼了一下。

 只能说贾琏的投石问路,成就了这次浑水摸鱼。

 裘世安在翰林院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带回的答案把承辉帝气笑了。